搜索:  
华南师大兰亚乾/陈宜法团队 Nat. Commun.:一种可加工的类蜘蛛网粘合剂
2025-05-28  来源:高分子科技

  在精密仪器、文物修复、软体机器人及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对粘合剂的需求日益严苛,尤其是对难以触及位置的微裂缝修复,急需兼具可加工性与强韧性的粘合剂以维持物件的功能性。因此,开发具备粘性、柔韧性、可加工性及耐低温性的强力粘合剂迫在眉睫。目前,传统低温粘合多依赖商用热熔胶,但这些粘合剂耐温局限于-50°C左右,且在低温下存在脆化脱粘等问题,致使粘合剂的柔韧性和强度大幅降低。


  蜘蛛网是一种具有卓越强度、柔韧性和粘弹性的天然生物材料。受此启发,开发一种具备类似优异性能的新型仿生材料,将对不断增长的可加工耐低温粘合剂需求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聚合物柔韧性源于链中原子或基团围绕共价键的内旋转。同时,非共价键的存在也赋予其动态自适应性。故引入能提供丰富非共价键、降低内旋转势垒的功能助剂,有望使聚合物基复合物在低温下兼具粘性与柔韧性。基于这一思路,在筛选聚合物种类时,考虑到橡胶聚合物因S-S键旋转能垒低于C-C键,可能是低温柔韧的理想基质;若引入与橡胶聚合物形成大量氢键的空间型功能基元,可协同实现高粘性与高柔性的结合,且能降低聚合物交联密度与内旋转势垒,促进橡胶聚合物链的松弛。若能在无溶剂条件下加工,有望制备出集粘性、柔韧性、耐低温性于一体的强力类蛛网状粘合剂,在材料科学领域及特定应用场景极具潜力。



1.受蜘蛛网启发的耐低温柔性粘合剂示意图。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华南师范大学兰亚乾/陈宜法团队通过二硫键基聚合物(PTA)与多金属氧簇(SiW12)的原位聚合,开发了一种具有柔韧性的耐低温POMs基无溶剂粘合剂(CSSP),其具有高柔韧性和耐超低温性,可轻松实现公斤级规模制备CSSP粘合剂在超低温下表现出高粘结强度,对不同基材具有良好的界面亲和力,并具有良好的长期稳定性。该研究工作可能推动超低温下工作的柔性粘合剂的发展,在修复文物或精密仪器微裂纹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2 CSSP粘合剂的形貌、柔韧性和机械性能。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元素分布图显示了CSSP粘合剂的表面平整且元素分布均匀。CSSP粘合剂在不锈钢(SS)基底上表现出优异的粘附性能,能够轻松提起约60公斤的重物,并且在100天内仍能承受2公斤的重量,显示出其强大的粘附强度和持久性。此外,CSSP粘合剂在不同基底(如不锈钢、铝、玻璃)上表现出较高的粘附强度(分别为3.5 MPa3.2 MPa2.8 MPa),并且在经过多次粘附-脱粘循环后仍能保持稳定的粘附强度。CSSP粘合剂还可以被拉伸成纤维并编织成类似蜘蛛网的结构,显示出其优异的柔韧性和可加工性。



3. CSSP粘合剂的加工性能和界面粘附测试


  CSSP粘合剂可以被注入到复杂的玻璃管模型中,包括简单的“V”“I”Y形,甚至复杂的“Love”形状模型,显示出其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加工性。此外,CSSP粘合剂还可以用于修复复杂的界面,修复石头材质的孙悟空雕像的断裂部分。这些实验结果表明,CSSP粘合剂在修复微裂纹和复杂界面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4CSSP粘合剂在宽温度范围内的性能测试


  CSSP粘合剂-196°C90°C的温度范围内表现出优异的粘附性能和柔韧性。在循环温度测试中,CSSP粘合剂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表现出可逆的变化,表明其在不同温度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重复使用性。在低温下,CSSP粘合剂的粘附强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在-196°C时仍能保持约2.3 MPa的粘附强度。此外,CSSP粘合剂在低温下仍能保持柔韧性,即使在液氮中浸泡后,仍能多次折叠而不破裂。这些结果表明,CSSP粘合剂在低温环境下具有优异的耐受性和柔韧性。



5SiW12 and PTA的理论计算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分子动力学(MD)模拟研究了CSSP粘合剂在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和粘附机制。DFT计算结果表明,PTASiW12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为-107.53 kJ/mol,表明它们之间通过多重氢键作用进行稳定结合。MD模拟进一步表明,在25°C时,PTASiW12之间的平均相互作用能为-3229 kJ/mol,而在-196°C时,相互作用能增加到-3420 kJ/mol,显示出在低温下更强的相互作用。此外,CSSP粘合剂与不锈钢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也在低温下显著增加,表明其在低温下具有更好的界面粘附性能。


  总之,本文受蛛网结构启发,开发了一种基于硅钨酸(SiW12)和硫辛酸(TA)原位聚合的无溶剂粘合剂(CSSP)。该粘合剂具有耐温性(-19650℃)、高粘附强度(3.5 MPa)、可加工性和持久稳定性(-196℃, 80天)。其性能显著优于商用热熔胶,且可公斤级制备,在低温修复精密仪器、文物保护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相关研究成果以题目An in-situ assembled cobweb-like adhesive with high processability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 16, 4872. 文章第一作者是忻州师范学院解晓明博士、乔永生博士和华南师大李润寒博士。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0076-x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