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主要配体PD-L1的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在某些癌症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临床疗效。然而,由于检查点抑制剂与其他表达PD-L1的免疫细胞(如抗原提呈细胞、活化的B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结合而引起的免疫功能的干扰,往往导致对阻断的应答率低(-20%)和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使检查点抑制剂能够选择性的在肿瘤组织富集对提高免疫治疗疗效是至关重要的。
近日,西南交通大学周绍兵教授团队制备了一种负载PD-1质粒的LyP1多肽修饰的细菌外膜囊泡(LOMV),以实现对肿瘤细胞PD-L1的自我阻断。纳米载体通过细菌外膜囊泡的靶向能力在肿瘤组织中聚集,并通过LyP1介导的靶向内化到肿瘤细胞内,随后将PD-1质粒送入细胞核,使肿瘤细胞表达PD-1(图1)。另外他们开发了一种用于定量检测PD-1/PD-L1结合量的磁微粒化学发光试剂盒,自身表达的PD-1与自体和邻近肿瘤细胞表达的PD-L1结合,实现了自我阻断。因此,它可以重新激活细胞毒性淋巴细胞(CTL),以根除癌细胞。同时,该纳米载体成分的外膜蛋白可将CTL和自然杀伤细胞(NK)募集到肿瘤组织中,刺激其分泌干扰素-γ,进一步提高PD-1/PD-L1自身封闭治疗的抗肿瘤活性。该策略对4T1,CT26,B16这三种肿瘤模型均表现出优异的抑瘤效果,并且纳米载体对4T1和B16肿瘤的阻断率分别为94.7%和96.7%,分别是PD-L1单克隆抗体的1.90倍和9.04倍。因此,这种简单安全的策略为肿瘤免疫治疗纳米药物的开发铺平了道路。
图1 肿瘤细胞PD-L1自阻断的示意图
以上相关成果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 (2021, 2106307)上。论文的第一作者为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潘敬梅,通讯作者为郭星教授和周绍兵教授。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106307
- 四川大学杨佼佼、梁坤能 Adv. Sci.:“排除异己”的植入体涂层 - 个性化定制细菌外膜囊泡实现选择性抗菌 2024-08-24
- 西南交大周绍兵教授、郭星教授团队 《Adv. Mater.》:细菌外膜囊泡搭乘中性粒细胞增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 2023-08-01
- 上海交大刘尽尧团队《Sci. Adv.》:口服细菌外膜囊泡有望替代肠道菌群移植 2023-03-18
- 西安交大吴道澄团队 ACS Nano:分子堆砌@无限配位聚合物复合纳米粒实现肿瘤连续高强度光热-热动力交替循环治疗和化疗 2025-08-01
- 巴黎高科化学学院李敏慧教授与合作者 JACS: 创新型“类酶”纳米材料 → 饿死癌细胞 2025-07-20
- 天工大高辉/马飞贺/余云健 Small:疏水标签/低温光热协同增强肿瘤治疗 2025-07-11
- 东南大学葛丽芹教授与合作者 Research:微气泡为模板的免疫活性金属多酚胶囊用于药物递送和增强的肿瘤免疫治疗 2025-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