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四川大学高会乐教授课题组《Adv. Drug Deliver. Rev.》综述:粒径可变纳米系统对成像的影响
2022-03-02  来源:高分子科技
  近年来,智能响应性粒径可变纳米系统为解决成像分子在病灶部位的低渗透性和较差滞留性以及低分辨率和信噪比提供了新的思路,四川大学高会乐教授课题组在这一领域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分别从“由大变小” 和“由小变大”两种策略设计了一系列纳米递药系统(Biomaterials,2021,275,120891;Nano Lett, 2019, 19, 8318; Adv. Funct. Mater., 2019, 29, 1808462; Biomaterials, 2019, 217, 119309; ACS Nano, 2016, 10, 10086)。最近,高会乐教授受邀在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上发表相关综述性文章。


  该综述通过“由小变大”和“由大变小”两个方面对现有用于造影方面的粒径变化策略进行总结,每部分又根据成像方式的不同,分别从核磁共振成像(MRI), 荧光成像 (FLI),光声成像(PAI)以及基于多种成像的粒径可变纳米系统展开来介绍 (图1)。受到相关刺激后的纳米粒可以通过一系列自组装,化学交联,静电相互作用,形状变化等,发生智能性的粒径改变,从而增加在病灶部位的深层穿透和滞留,增强成像效果。另外,粒径变化的过程也会导致成像分子的重新排列,包括各种聚集或分散状态,或者相应的刺激将成像分子从纳米粒中释放出来,影响其在组织的选择性,时空分辨率和信噪比。在系统地总结了成像技术的基本知识及其与尺寸可调策略的关系之后,这篇综述最后全面地讨论了粒径可变的成像纳米系统在成像应用和临床转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以后的研究方向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图1 粒径可变纳米系统对成像效果的影响

 

  相关研究成果以When imaging meets size-transformable nanosystems为题近期发表在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上(IF=15.47)。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的资助。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20级博士生周泱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是高会乐教授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ddr.2022.114176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