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南科大郭旭岗、冯奎团队 Angew:高电子迁移率的双硒吩酰亚胺基聚合物受体助力高性能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2023-07-21  来源:高分子科技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all-PSCs)因其具有良好的光热稳定性和优异的机械柔韧性而受到广泛关注。随着“聚合化小分子受体(PSMAs”这一策略的提出,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all-PSCs的能量转换效率(PCE)已超过16%。然而,一方面,报道的大多数给体-受体(D-A)型PSMAs表现出有限的电子迁移率(μes ≈10-4~10-5 cm2 V-1 s-1),这限制了电子的传输/收集;另一方面,低数均分子量(Mn ≈7~15 kDa)的PSMAs也会影响到器件长期运行稳定性以及未来柔性可拉伸器件的应用。因此,开发兼具高电子迁移率和高分子量的聚合物受体至关重要。



图1.(a)all-PSCs中的聚合物受体化学结构和器件结构示意图;(b)锡化单体BSeI-Tin和(c)聚合物受体的合成路线图。


  在近年来研究中,南方科技大学郭旭岗教授团队发现双噻吩酰亚胺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发展高性能D-A型n-型聚合物的优秀基元(Acc. Chem. Res. 2021, 54, 3804-3817)。除了传统的D-A高分子骨架构建策略之外,最近兴起的受体-受体(A-A)型策略已经被证实为发展共面性高、能级低和迁移率高的n-型聚合物有效方法之一。在此基础上,该团队发展了锡化双噻吩酰亚胺(BTI-Tin),基于此制备了一系列A-A型n-型聚合物(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14449-14457; Adv. Mater. 2020, 32, 2004183; J. Am. Chem. Soc. 2021, 143, 1539-1552; Adv. Mater. 2021, 33, 2102635; Angew. Chem. Int. Ed. 2022, 61, e202214192; Adv. Mater. 2023, 35, 2210847),并大幅度提升了有机电子器件的性能。


  基于此,近日南方科技大学郭旭岗教授、冯奎副研究员团队进一步研发了锡化双硒吩酰亚胺(BSeI-Tin)及其A-A型聚合物PY5-BSeI。为了突出A-A策略的优势,一个D-A型聚合物PY5-BSe也被成功合成出来。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表明(图2a-b),PY5-BSeI表现出更宽的吸收光谱以及更窄的带隙,这将有利于其在近红外区对光的捕获,从而提高电池器件短路电流密度。如图2c所示,循环伏安法测得PY5-BSeI表现出比PY5-BSe更低的分子前线轨道能级,特别是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已降至-4.0 eV,这将有利于电子的传输。进一步通过高斯理论计算研发发现(图2d-e),PY5-BSeI具有更加规整的平面骨架结构,有望获得紧密的分子堆积以及更快的电荷传输。


图2.(a)溶液态和(b)薄膜态下的聚合物吸收光谱图;(c)聚合物能级示意图;(d-e)聚合物受体的理论计算结果。


  为了更好的比较PY5-BSe和PY5-BSeI的电子传输性质,该团队通过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TFT,图3a-b)和空间电荷限制电流法(SCLC,图3c)分别测试了两个聚合物受体的电子迁移率。经过器件优化后,PY5-BSeI测得的最大电子迁移率分别为μe,OTFT =0.29 cm2 V-1 s-1μe,SCLC =1.03×10-3 cm2 V-1 s-1,远高于PY5-BSe(μe,OTFT =0.066 cm2 V-1 s-1μe,SCLC =3.81×10-4 cm2 V-1 s-1)。随后通过对掠入式广角X射线衍射(GIWAXS)进行分析(图3d-f)发现,PY5-BSeI薄膜表现出更高的结晶度,这与其更高的电子迁移率结果是一致的。


图3.(a-b)聚合物受体在有机场效应晶体管中的转移曲线图;(c)聚合物受体通过SCLC测试的电子迁移率曲线图;(d-f)聚合物受体薄膜的二维和一维GIWAXS图。


  当两个聚合物受体与聚合物给体PM6共混后,最佳二元器件的电流密度-电压(J-V)曲线如图4a所示。基于PY5-BSeI的all-PSCs的开路电压(VOC)为0.939 V,短路电流密度(JSC)为24.93 mA cm-2,填充因子(FF)为75.83%,从而取得高达17.77%的能量转换效率值,这远高于PY5-BSe的器件性能(VOC =0.933 V,JSC =17.66 mA cm-2,FF =65.21%,PCE =10.70%)。这也是首例all-PSCs聚合物受体在分子量超过30 kDa还能实现>15%的效率(图4b)。通过外量子效率光谱测试(图4c),PM6:PY5-BSeI表现出更高的光响应值。并且PM6:PY5-BSeI显示出很好的器件重复性。最后,通过共混薄膜迁移率、电荷转移动力学、共混性以及形貌表征等方法,该团队来验证了基于A-A型PY5-BSeI的all-PSCs取得高性能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BSeI-Tin是一个构建聚合物受体出色的锡化单体。在未来,期待其与其他更加优异的缺电子单体共聚得到性能更优的A-A型聚合物受体。


图4.(a)优化all-PSC器件的J-V曲线;(b)PCE与Mn的关系图;(c)优化all-PSC器件的EQE曲线;(d)15个器件效率统计分布图;(e)共混膜的SCLC电子迁移率;(f)共混膜的SCLC空穴迁移率。


  该工作日前以题为“Biselenophene Imide: Enabling Polymer Acceptor with High Electron Mobility for High-Performance All-Polymer Solar Cells”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文章第一作者为博士生马苏翔(留组从事博士后研究),第二作者为硕士生李棒棒。通讯作者为南方科技大学冯奎副研究员和郭旭岗教授。该项工作也得到南方科技大学陈熹翰副教授以及韩国高丽大学Han Young Woo教授分别在超快光谱和形貌表征等方面测试的大力支持。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308306

  郭旭岗教授课题组网址:https://faculty.sustech.edu.cn/guoxg/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