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厦门大学侯旭教授团队 AFM:具有颜色指示气体输运开关阈值的磁响应光子液体门控
2025-07-02  来源:高分子科技

  液门结合了固体与液体材料的特性,具有可重构界面、动态响应性和适应性等独特优势,展现出在多种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潜力。然而,液门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实时和原位观察其开关行为,这直接限制了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广泛适用性。为此,该研究开发了一种磁响应光子液态门,能够通过动态结构色的变化,实时、原位监测气体输运开关阈值。通过在受限磁性胶体悬浮液中调控粒子重新配置,磁场能够同时调节界面机械特性和衍射光的变化,从而实现气体输运开关阈值与液态门颜色状态之间的直接对应关系。该视觉系统不仅在外观和功能上能够响应变化,还能使气体释放的实时调控被肉眼清晰感知。此外,这种材料策略具有直接识别、快速预测和简便操作的特点,为视觉化化学检测、动态流体控制以及多功能集成系统的实现开辟了新的应用前景。


  研究团队将磁性氧化铁纳米簇(Fe3O4 CNCs胶体悬浮液作为功能门控液体注入尼龙微孔膜,传输流体为空气构建磁响应光子液体门(MPLG)(图1)。无磁场时,纳米粒子随机分布呈棕褐色;当施加磁场,粒子瞬间排列成链状光子晶体,衍射出明亮的颜色。通过布拉格衍射原理(λ=2ndsinθ),粒子间距(d)减小导致衍射光波长蓝移,液门颜色可实现从橙→绿→蓝→紫的变化。在压力驱动下,不同的磁场强度导致胶体颗粒的不同排列及结构色变化,从而引起气体传输开关压力阈值的变化。由此,建立了颜色状态与开关压力阈值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1 磁响应光子液体门(MPLG)的构筑


  研究团队测试了多种微孔膜材料(如尼龙、PVDFPTFE),最终发现尼龙膜凭借其优异的浸润性和较低的启动压力(约41kPa)成为最佳选择。更令人惊喜的是,即使将装置倒置或倾斜,毛细作用力也能将磁性胶体悬浮液牢牢锁在微孔中,压力阈值保持不变。此外,通过改变膜上的孔径大小(1μm10μm),可以灵活调节压力阈值的工作范围(22kPa91kPa



2 MPLG系统的稳定性设计和开关行为控制


  研究表明,磁场强度是主要的结构色显示影响因素:将磁铁从远处(约100 mm,磁场接近零)移近,粒子间距逐渐缩小,液门的颜色便从棕色依次变为绿色、蓝色,最终到紫色。同时,粒子浓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它会影响阈值压力的变化趋势和颜色的蓝移程度。



3 MPLG颜色指示机制


  为了直观演示,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透明的气体阀门系统。在出口管道中放置一滴红色液滴作为气体流速的标记。当液门呈现棕色(低阈值)时,气体更容易通过,2分钟内将液滴推动了10厘米。当通过加强磁场将液门调成紫色(高阈值)时,气体阻力增大,相同时间内液滴仅移动了23.8厘米。



4 MPLG应用展示。


总结


  该文开发了一种磁响应光子液门,通过磁场调控Fe3O4胶体纳米粒子在尼龙多孔膜内的有序排列,实现气体传输开关阈值的原位可视化监测。该系统的核心创新在于磁场可同步调节胶体粒子间距,从而动态改变光子晶体的结构色和界面力学性质:增强磁场使粒子链间距减小,导致气体传输开关阈值压力(PST)升高,同时衍射光波长发生蓝移(如色向蓝色转变),建立颜色与PST的直接对应关系。经黏附功优化,尼龙膜与胶体悬浮液形成稳定体系,结合粒子浓度和膜孔径的调节,可适配不同压力场景。基于此构建的透明气体阀门装置,通过磁铁距离调控液门颜色,无需外接电路即可直观反映气体释放量(如液滴位移与颜色关联),为化学检测、流体控制及智能阀门系统提供了实时、节能的可视化调控平台。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025132U24A202055230337321621091220210012212100152300138 T224102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4M761761)、福建省国家科学基金(2022J02059)、111 项目(B16029B17027)以及 XPLORER PRIZE 新基石科学基金的支持。


  原文链接:

  Magneto-Responsive Photonic Liquid Gate with Color-Indicated Gas Transport Switching Threshold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Liting Pan, Shijie Yu, Zemin Chen, Yina Jiang, Yunmao Zhang, Jing Liu, Xu Hou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506507


  侯旭课题组链接:https://xuhougroup.xmu.edu.cn/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