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广西大学徐传辉教授《Adv. Funct. Mater.》:用于双模式协同呼吸监测的叶层次脉络网络模拟弹性体
2025-09-24  来源:高分子科技

  弹性体材料作为兼具高强度、高刚度、高韧性、高环境稳定性和高导电性的多功能材料,在软机器人、人造肌肉及软离子电子器件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这些互斥特性的整合仍是根本性挑战。近年来,通过分子与结构工程结合合成化学的仿生设计,以及3D打印、定向冻结、电/磁场驱动相分离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为突破这一瓶颈提供了新路径。然而,如何通过简便、低能耗的方法实现复杂有序结构的复制仍是当前研究的难点。


  近日,广西大学徐传辉教授课题组模仿双子叶植物叶片的层次网络结构,开发了一种拥有双模式协同呼吸监测功能的叶脉仿生弹性体。该合成叶片系统通过精确的结构-功能对应,集成了四个仿生组件:首先,CMCS在叶脉中模拟天然纤维素的(14)-糖苷键结构,提供机械支撑和离子运输;第二,由氧化铜纳米颗粒(CuO)原位生成Cu2+形成配位键,模拟木质素-纤维素交织网络,提高稳定性和机械强度;XSBR作为基质,模拟植物细胞的空间排列,提高弹性;最后,DES作为导电介质,模仿叶片汁液,以提高导电性和稳定性。通过自下而上的组装策略和简便低能耗的胶乳成膜方法,在构建隔离网络结构的同时进行调控,形成叶脉状的网络结构。该材料不仅实现 11.70 ± 0.34 MPa 的优异拉伸强度和 2.51×10-2 S/m 离子导电性,还能通过吸湿拓宽离子通道、降低 DES 黏度。利用这种协同作用,叶片启发弹性体表现出卓越的湿度响应特性,实现了电压和电阻信号的双模式监测。


  该成果以题为Leaf Hierarchical Venation Network-Mimetic Elastomer for Dual-Mode Synergistic Respiration Monitoring” 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2023级硕士研究生林子浩为第一作者,徐传辉教授为通讯作者。


1.叶子启发的基础单元设计


  双子叶植物的叶脉形成具有多尺度的层次结构,从宏观的网状脉形成到微观的维管束,再到纳米尺度的木质素和纤维素的组合。这种集成框架包括共价交联的木纤维素网络(通过C-O-CC-C键)和纤维素分子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为材料设计提供了重要启示。受此启发,研究团队以XSBR为基体,CMCS在其中形成一体化的隔离网络结构,通过加入CuO原位生成铜离子交联XSBRCMCS增强材料稳定性,并引入DES增强材料的导电性。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各组分间的结合能,结合能计算表明CMCSXSBR之间的氢键结合能为-0.90 eV,而与Cu2?的配位键结合能高达-21.57 eV-23.13 eV,确保材料的稳定性。




2.仿生脉络网络结构的演变过程


  研究团队通过SAXS和冷冻干燥TEM研究了仿生脉网的形成过程,将研究视角从空间形态扩展到时间维度。最后,该研究将分离网络的形成分为四个连续的阶段:


  阶段1(水蒸发):乳胶颗粒表现出增加的有序性。XSBR-Cu2+络合物吸附在颗粒表面,形成由氢键和离子相互作用稳定的壳状结构,引发颗粒聚集。


  阶段2(颗粒排列):毛细管力驱动颗粒排列成规则排列,形成由XSBR-Cu2+壳层分隔的多面体泡沫细胞。这些壳抑制聚结,维持柔韧性颗粒的边界和形状。


  阶段3(壳层选择性固定和变形):当毛细力超过颗粒间斥力时,亲水层破裂,导致油-(O/W)向油-(W/O)相位反转。同时,亲油橡胶链将亲水壳压缩到颗粒间隙中,造成颗粒变形。


  阶段4(分子链扩散):橡胶链通过壳间隙扩散,均质成基质。充分发育的网络表现出增强的机械性能。




3.仿生脉络网络结构的湿度响应行为


  天然植物的叶子表现出非凡的感知水分和利用环境能量的能力。由于这种生物启发叶脉隔离网络结构,弹性体表现出优异的水分响应性能。加入CMCS后,弹性体的水接触角从63.14°逐渐增大到73.79°,浸泡在DES后,弹性体的水接触角进一步增大到79.3°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传感器的ΔR/R0呈线性下降趋势,ΔV/V0呈线性上升趋势,电阻和电压变化均呈良好的线性相关(R2 = 0.99),电压响应R2 = 0.97)。并且在各种形变下均能显示出稳定的信号输出。




4.仿生脉网络弹性体在双模监测中的应用


  该仿生弹性体模仿植物叶片的敏感吸湿结构,通过湿度介导的生物传感系统实现实时健康评估。由XCC-7.5E制备的传感器可以准确地识别人体呼吸频率,包括正常、快速和慢速的呼吸状态。柔性弹性体在四种变形状态下(扁平、扭曲、弯曲和打结)能准确地响应水分的变化。长达1800 s的监测过程中,实时准确地监测了人体在阅读和工作下产生的电阻和电压信号。




  该论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175044、广西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023GXNSFDA026049、广西重大人才计划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doi.org/10.1002/adfm.202519321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