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四川大学微粘控加工团队 Macromolecules:纳米吸附效应助力粘附性聚合物电解质低能垒离子传输
2022-08-15  来源:高分子科技

  具有高界面粘附特性的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是下一代高比能固体电池研究的热点。但由于聚合物依赖耦合的离子传输机制,其室温离子电导率往往较低,阻碍了其实际应用。因此,从机理方面寻求突破离子传输制约的有效途径迫在眉睫。


  分子链的无规运动会产生大量自由体积,较大的自由体积会导致较长的Li+跃迁路径甚至中断其连续跃迁,大大增加了离子传输能垒。基于上述对离子传输机理的认知和理解,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粘控加工团队(PI为王宇特聘研究员)利用纳米粒子吸附效应,不仅增加了界面的路易斯酸碱位点,还使分子链构象更加致密,明显减小了周围的自由体积。这不仅能稳定离子传输位点,还能有效缩短Li+离子的跃迁路径,从而降低离子跃迁传输能垒。该工作以“Achieving Low-Energy-Barrier Ion Hopping in Adhesive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 by Nano-Absorption”为题,近期发表于高分子界国际著名期刊Macromolecules 


1.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中可能存在的锂离子传输机理。左图:自由体积阻塞导致的高能垒跳跃模式;右图:纳米吸附效应促进的低能垒跳跃模式。(兔子:锂离子;船:移动的跳跃位点;石头:稳定的跳跃位点)


  纳米Al2O3颗粒不仅能促进复合电解质膜的导离子能力,也能提高其力学性能(图2a, b)。此外,制备的复合电解质具有较强的自粘附特性(图2c, d),其可能的自粘附机理如图2e所示。在UHMWPEO-Li+中,Li+和阴离子同时分布在样品表面。当两块电解质膜接触时,带电离子和高柔性聚合物分子链将在界面处产生强烈的静电引力和范德华相互作用,使电解质膜迅速粘接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聚合物链也通过扩散越过界面。电解质膜的强粘附性有利于与电极实现良好的接触,这是集成柔性固态电池成功的关键。


图2. 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力学性能和自粘附特性。

  加入纳米Al2O3后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图3a),同时活化能也显著降低(图3b,c),进一步证明了本文提出的锂离子低能垒跳跃模式。此外,较强的纳米吸收效应也显著提高了复合电解质的力学性能和电化学稳定性。将复合电解质涂覆在工业隔膜上,可有效提高锂金属的稳定性,循环性能超过2000 h,在锂金属电池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3. 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macromol.2c00928


课题组简介

  微粘控加工与先进电池团队(MAGIC Group)以微粘控为学术思想,主要围绕高分子加工与先进电池材料及器件加工成型中的共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展开多学科交叉的基础应用研究。近期,在电极加工成型中提出了活性颗粒“微环境”聚集态结构演变及其调控的概念;并借助微粘控思想,开发了强粘(吸)附型高分子粘接剂和电解质,实现了电极微环境结构的低碳可控构筑、电极加工技术创新、电极能量密度等性能的大幅提升。其课题组力争为下一代高性能柔性可定制化电池的界面调控、加工成型等注入不可或缺的高分子力量。如需详细介绍,烦请访问如下链接。

  课题组链接https://www.x-mol.com/groups/Wang_Yu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rmstrong)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