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清华大学高分子研究所老同志举行新年联欢
2015-01-27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1月21日上午,清华大学英士楼201会议室,清华大学高分子研究所为80岁的范奎城、赵金台和70岁的胡平三位老同事祝寿并举行老同志新年联欢。

图为1月21日上午清华大学高分子研究所老同志联欢后合影。董山峰/摄

  与朴素的会场、朴素的穿着相协调,祝寿活动和联欢会的议程也是朴素的——老教师们自由发言,说说三位寿星过去的工作,表达些祝福;寿星们说说自己的情况和感受;分享生日蛋糕;年轻教师代表向老同志们汇报自己一年来的教学科研成果,老教师们则提些问题、做些指导;最后集体合影,大家彼此推让,最终让寿星、年龄大的、站立不太方便的同志坐着,其他同志站着。通过这张相片,外人看不出谁是当年享誉高分子学科的著名专家,谁是全国重要科技奖项获奖者,谁是某重要领导或权威专家的导师。老教授周其庠、现任所长王晓工和不少学者都说:“我们这个团队不太愿意讲成绩,因为这些成绩,在清华这个环境里都是平常的、应有的。除了教学科研这些事儿,我们都不擅长与外界打交道。”

  当然,这个朴素的群体,并不缺少成绩。

  清华大学高分子研究所的前身——高分子教研组成立于1958年,是国内最早开始从事高分子教学和研究的单位之一,也是最早授予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单位之一。截至目前,已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本科毕业生和数百名硕士、博士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多数已成为国内高分子教学、科研和工业生产等方面的骨干,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外的毕业生在高分子科研和工业生产部门等也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正是这个群体——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国内首先研制成有“塑料王”之称的聚四氟乙烯,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我国聚四氟乙烯工业的技术基础,此项研究获国家新产品发明奖,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含氟聚合物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七十年代,研制成当时工业部门急需的聚碳酸酯工程塑料,并在校内建立了中试车间,产品质量国内领先,为我国援助罗马尼亚建立聚碳酸酯工厂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数据;利用聚碳酸酯共混改性材料研制的塑料纬纱管解决了当时聚酯纺纱中的一大难题,推动了纺织行业以塑代木,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八十年代,研制成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的液晶性的聚合物—芳香尼龙,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七五”攻关重大成果奖和亚太地区发明项目奖第二名,并获得发明专利两项。为国家国防安全和高新技术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抓住国家进一步改革开发和加大对科教投入的良好契机,高分子研究所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承担了多项基础研究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在高分子液晶、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精细高分子、多相多组分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胶粘剂及聚合物结构表征等诸多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技攻关奖、国家科委技术进步奖和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并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文章。一个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团队快速成长,日益壮大。目前,其科研工作持续向高分子学科前沿迈进。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