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第十届高分子人节开幕
2016-04-18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4月12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第十届高分子人节开幕式顺利举行。高分子科学系江明院士、系党委书记张志芹老师应邀出席,全系师生近两百人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上首先由系党委副书记朱莹老师介绍了本届高分人节系列活动总体安排。今年正值高分子学科的创始人于同隐先生百岁生日,第十届高分子人节也以“庆贺于同隐先生百岁华诞”为主题,将在4-5月开展系列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于先生对国家科学教育事业发展、对人才培养上作出的贡献,通过于先生的事迹了解复旦高分子系的发展历程,学习、追随于先生爱国敬业、奖掖后辈的胸怀,从中汲取力量、砥砺前行。
  本次高分子人节以好导师候选人讲座为开幕式,在2016年第七届复旦大学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中,高分子系研究生经过第一轮提名和第二轮投票,最终丁建东教授高票当选作为推荐候选人参与后续校级评选。当天的好导师讲座现场首先播放了同学们精心拍摄的视频《栉风沐雨育桃李 顶天立地做科研》,系内众位老师和学生都在其中述说了自己心中“学识渊博”、“学术偶像”“睿智严谨”“高山仰止”的丁老师。
  当天丁建东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化学/材料科学与医学/生命科学交叉研究的体会”主题报告。丁老师首先结合于同隐先生的照片与谈及对于同隐先生的印象,并着重强调应使用“先生”这一称谓,“先生这一个词是非常隆重的一个词,从老师到先生是一个很大的过渡。” “于先生为什么我们这么尊重他?因为当时没有高分子学科,是当时于先生创立了高分子学科。所以我觉得一个人,如果他身上还有一点书卷气的话,如果他这一辈子能够创建一个学科,其他什么都不需要了。”
  之后丁老师与在座同学分享自己做交叉研究的感悟。丁老师的交叉研究之路与其个人履历有关,在求学期间他经历过生命科学、材料、高分子几个阶段,从剑桥回国后即进入了交叉领域的研究。他表示,“个人比较偏爱这种交叉的综合性问题,这是和不同人的特点有关系的。”丁老师讲到“大学里一般讲学科是根据科学问题进行分类,是为了方便教学、培养人才。但解决国家需求很少是依靠单一学科的,这个时候就要动用多学科进行交叉。”之后丁老师以自己研究“细胞接触是否影响干细胞分化”的科研经历,来诠释自己的交叉学科研究之路。虽然科研之路困难重重,但最终丁老师课题组在此方向上取得了国际领先地位。丁老师同时带大家自豪地回顾了课题组一些早期的科研探索,从丁老师的分享中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交叉科学研究的不易与探索成功所带来的巨大成就感。
  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提问非常踊跃,丁老师也表达了对同学们在科研、学习等方面的期许和建议。有同学甚至问到为什么丁老师常年骑一辆非常破旧的自行车上下班,“我的这辆自行车是研究生期间买的。我这个人的特点就是生活上不太讲究,它没有坏掉,我为什么要换一个新的?我是从来不在乎别人说这样不体面,我个人对这些不关心。”从自行车谈起他也跟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人生应当有价值,这个价值主要体现在他会对社会做出怎样的贡献。即便在座的各位没有继续从事学术道路,但是作为一个复旦人,那么我觉得应该有复旦人应有的精神风貌,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个人。生活质量绝不仅仅靠汽车洋房来实现”。
  最后,丁老师以一句话作为当天报告结语,“了解科学和热爱科学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应当仅仅是出于功利目的。如果你所从事的科学事业,已经可以给你巨大的满足感,这已经是一个额外的重大的奖赏,还需要追求其他很特别的东西吗?”一个志存高远、胸怀国家、醉心学术的大科学家形象让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感动和敬佩不已,他诙谐幽默、内容丰富的报告更是赢得了在场老师和同学的一次又一次由衷而热烈的掌声,学生代表上台给丁老师献上鲜花表达了敬意。
  “同聚力燕曦筑梦,隐盛德百年传承”,开幕式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第十届高分子人节系列活动的正式开始。当天的学生活动广场也同时进行“一个人和一个系科”——于同隐先生事迹展,学生精心制作的九张海报给大家集中展示了于同隐先生的求学经历和学术成长历程,也挖掘和展示了很多珍贵的老照片,当天引得众人纷纷驻足观看。在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系还将继续开展“于同隐先生事迹线上线下展”、“高材生笑脸包征集”、“百岁生日礼物金点子征集”、“‘龙盛-于同隐’卓越学生评选”、“高分子科学系分流政策宣讲暨学长学姐交流会”、“校园历史定向&趣味运动会”、“高分子系实验室开放日”及“高分子学科学术报告会暨庆贺于同隐先生百岁华诞——第十届高分子人节闭幕式”等活动。系列活动的开展将会是同学们了解于同隐先生、了解复旦高分子系历史的重要契机,本届高分子人节也将会再次成为凝聚高分子系师生的重要节日。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