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华南理工大学:建设一流学科要跳集体舞
2017-03-23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关键词:一流学科 双一流
  日前,华南理工大学在“高原学科”建设的路上又登新高,最新的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显示,该校化学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至此,华南理工大学已有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

  进入ESI意味着该学科在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中排名进入前1%,而进入ESI排名前1‰标志着学科达到国际顶尖水平。从“高原”到“高峰”,华南理工大学在建设一流学科上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攀登之路。

优势学科群跳出一流“集体舞”

  “学科建设是集体舞,单靠某个学科难以支撑。只有百花齐放,才能酿出蜂蜜来。”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解释说,ESI学科划分具有较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交叉性,与国内一级学科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王迎军以该校较早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工程学举例说,学校有28个一级学科对进入工程学上榜作出了贡献,发表论文共涉及70个研究方向。

  “冒尖绝不能靠侥幸,必须以打造扎实的学科群为基础。”王迎军介绍,华南理工为争创世界一流学科,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为导向,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优化学科资源配置、调整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促进学科交叉等措施,重点支持轻工食品、材料、建筑与土木等九大优势学科群。

  如今,华南理工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等7个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10位,这些学科的发展加速了华南理工攀峰的步伐,其研究方向也大多与广东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布局联系非常紧密。

高起点、大手笔“抢滩”前沿

  老树开新花,是华南理工材料学院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该院建于上世纪50年代,学院的橡胶、硅酸盐等传统材料类专业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享誉全国。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该院ESI论文发表、论文被引和高引论文在华南理工各学院中贡献率位居首位。

  自我革命,高起点、大手笔“抢滩”前沿,是材料学院保持优势的绝招,也是华南理工整体发展的缩影。早在1997年,华南理工开启了一次新征程,借“211”工程建设启动的东风,重点发展新兴学科领域。

  大手笔的人才投资是这次转型的重要举措。当时,担任美国加州圣巴巴拉UNIAX公司资深研究员的曹镛,收到了华南理工的加盟邀请。起初曹镛并没抱太大希望,因为他所从事的研究极度“烧钱”,但他依然仔细写了一张需要购置器材设备的清单。出乎曹镛意料的是,他在一年后收到了华南理工的邀请,还有600万元启动资金。

  “当年还没有开始全面引进归国人员之际,如此大手笔的资金投入还是不多见的。”来到华南理工后,曹镛组建了高分子光电材料及器件研究所。十几年过去,当年那个年轻的团队已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承担了“973项目”等众多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通过抓住时机凝练学科方向,华南理工材料学科在高分子、金属和无机非金属三大研究方向上协调发展,整体进入世界高水平学科行列。

  “时移世易,学科方向的调整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王迎军认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改造传统学科,不断重新审视学科定位和支撑能力,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布局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和增长点,学科建设才能永葆生机。

聚集高层次人才产生“核聚变”

  高层次人才聚集会产生“核聚变”,这是华南理工用实践证明的。该校轻工、食品、材料、化工等学科人才聚集,拥有28名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占该校总数的60%,论文量、论文被引次数贡献率则超70%。

  在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看来,高层次人才是建设高水平学科的“第一生产力”。章熙春介绍,华南理工坚持“顶层设计、点面结合、抓住领子、打破藩篱”的工作理念,全面构建富有特色的人才引育体系。近5年来,华南理工试点“人才特区”吸纳高层次人才,新增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以及“千人计划”入选者17人、“长江学者”1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各类高层次人才发展到120余人。

  华南理工还将招募人才的脚步直接迈向了海外。2016年,该校聘请美国工程院院士、阿克隆大学教授程正迪为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院长。该院将瞄准世界一流,与学校现有的大量前沿优良学科资源整合交叉,成为国际上一些重要领域的领跑者。

  除了从外部引进人才外,华南理工对本校研究生同样重视。该校提高了对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要求,并加大了优博、优硕创新基金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研究生作为科研生力军的作用。该校研究生迄今在《自然》《科学》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篇,2016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该校上一年发表994篇“表现不俗”的论文中,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或主要参与人员的约占七成。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