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PNAS》:论师兄师姐在读研期间的重要性
2019-11-08  来源:国际科学
关键词:科研 读博

  谈到读研或读博,我们都会想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选择导师?

  因为在国内的体制下,很多研究生(硕博)的命运几乎都掌握在导师手里,包括评奖、发论文、毕业等。

  其实,大多数人都面临这样的选择:牛导还是新人?

  如果你选择了一个领域大牛当作自己的导师,优点自然是树大好乘凉,但是随之而来的缺点,可能就是牛导没有时间直接指导你。

  所以,你得到的科研训练,更多的是来自于自己的师兄师姐!那么,这种指导模式是好的吗?

  为了深入调查这种现象和回答这一问题,来自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等机构的学者们进行了研究,成果在著名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得以发表。

  这篇论文的题目是《Postdocs’lab engagement predicts trajectories of PhD students’skill development》,中文译名为《博士后的实验室参与度可以预测博士生科研技能发展的轨迹》。

  作者们研究发现,导师的科研指导与博士生的科研能力没有显著相关性。相反,师兄师姐的指导与博士生的科研水平呈现显著正相关!

  此外,这种指导模式还可以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

“认知学徒模型”or“级联指导模型“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科研而言,通过培养大量博士生来构建高水平科研队伍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实际科研过程中,究竟是谁在监督指导这些学生呢?

  博士生导师(通常是首席研究员PI)一般使用“认知学徒模型”或者“级联指导模型“来指导自己的学生。

  其中,“级联指导模型“描述了实验室或研究小组的成员从其他高级实验室成员那里获得指导的现象,然后再将这种指导提供给更多的初级成员。

  也就是,博导或PI指导博士后,博士后再指导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再指导硕士研究生等。

  然而,如何了解博士的研究技能的发展情况呢?

  研究人员提出,需要同时关注一些特定技能,例如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分析,以及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技能的一致增长情况。

  尽管经典的单导师指导模型在研究生中很受欢迎,并且与研究生的学术生产力有正相关关系,但现实生活中,“级联指导模型“已被描述为实验室科学的“签名教学法”,但尚无研究测试该结构模型的有效性。

科研技能确定与分类

  在为期4年的纵向研究中,研究人员测量了来自美国53所大学的336名生物科学博士的研究技能,这些博士于2014年秋季开始了他们的研究计划。

  他们具体研究的子学科包括: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

  研究人员使用博士们每年的写作样本(例如手稿草稿、资格合格考试、学位论文提案等)来衡量他们的科学研究技能。

  另外,每个写作样本均由两名外界评分者使用经过验证的一致标准对所有目标技能进行评分。

  研究中所涉及的特定科研技能包括:在上下文中引入/设置研究能力(INT)、整合主要文献能力(LIT)、建立可检验的假设能力(HYP)、使用适当的对照和复制能力(CTR)、实验设计能力(EXP)、选择分析数据能力(SEL)、数据分析能力(ANA)、呈现结果能力(PRE)、基于结果的讨论能力(CON)、确定结果的替代解释能力(ALT)、确定研究的局限性能力(LIM)以及讨论调查结果的影响因素能力(IMP)。

  下图显示了每年每种研究技能的估计平均分数,据此可以看出高、中、低科研技能的潜在特征。

研究结果

  研究表明,当博士后积极指导博士的时候,这些生物科学领域的博士生每年科研技能增长的可能性是导师指导下的4.50倍。

  此外,定性数据表明,博士后在以多种方式指导博士生,最常见的方式是在实验室中提供持续不断的实践指导和专业指导。

  值得注意的是, PI或博导的指导活动与博士的科研技能的增长轨迹没有关系。

  结果表明,与导师的指导或实验室活动相比,如果同龄的博士后积极参与实验室的科研讨论,那么博士生的科研技能发展轨迹会更好。

  因此,导师采取的“级联指导模式“在大学实验室环境中对博士生的科研技能发展是有益的。

  “级联指导模式“甚至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例如,研究结果还表明,采用”级联指导模型“还可以鼓励博士后在实验室内积极参与博士生的指导活动,这可能对博士后的科研或职业技能发展也是有益的。

  原文链接:https://www.pnas.org/content/116/42/20910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