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生产到日常生活,温度传感器在各个领域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温度传感技术至少可以追溯到伽利略时代,它依赖于一个普遍的原理:温度影响所有的物理性质,因而物性测量可以起到温度计的作用。选择何种物理属性是精度、速度、成本和便捷性之间折中的结果。然而传统电阻式温度传感器和热电偶以硬材料为主,这大大地限制了其在复杂工程结构、生物组织等重要场景的应用。近几十年来,软材料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柔性电子领域的兴起,而柔性传感器则被视为下一代可穿戴设备、智能织物、软体机器人等发展的关键。
最近,哈佛大学锁志刚教授与科罗拉多大学Ryan C. Hayward教授合作开发了一种基于离电子结的新型柔性温度传感器。该传感器的传感单元由离子导体、电子导体和介电层组成(图1)。离子积聚在离子导体与介电层的界面处,而电子则积聚在介电层与电子导体的界面处。通常,积聚的离子数与电子数并不相等,因而在离子导体中会形成具有一定厚度(分子尺度)的离子云。当温度发生变化时,离子云的厚度发生变化,继而产生随温度变化的电压。该温度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1 mV/K)、响应时间短(~10 ms)、自供电等优良特性,同时还具有多种传感构型,能够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由于离子导体、电子导体和介电层皆可为软材料,该温度传感器具有柔性、可拉伸、透明等特点,可被广泛应用于不规则物体表面温度的精准测量。
图1 工作原理
根据离子导体、电子导体和介电层的不同组合方式,温度传感器可设计成多种构型。当离子导体与电子导体不发生化学反应时,不需要引入介电层。首先,他们使用一种包含两个离电子结的传感构型,以含氯化钠水凝胶为离子导体,纳米银导电织物为传感端电子导体,金片为参考端电子导体,对温度传感的基本原理与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图2)。研究发现传感器灵敏度与离子浓度和传感端电子导体种类高度相关,其响应时间大约为10毫秒。
图2 基本特性
接下来,他们又为该温度传感器设计了三种构型,展示了传感器的可拉伸、透明、稳定以及灵敏度不随变形变化的重要特性(图3)。此外,为了展示该柔性温度传感器在可穿戴设备、软体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他们将该传感器安装于自制软体机器手,在抓取物体的过程中实现了不规则表面温度的精准测量 (图4)。
图3 多种传感构型及相关特性
图4 可拉伸、透明温度传感器应用于不规则物体表面温度的精准测量
锁志刚教授团队与Ryan C. Hayward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新型基于离电子结的高灵敏、快响应柔性可拉伸温度传感器,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其工作原理和基本特性,设计了四种传感构型,并展示了其广泛的应用前景。该研究为柔性传感器的设计提供了指导,也为下一代可穿戴设备、智能织物、软体机器人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项研究工作以Temperature sensing using junctions between mobile ions and mobile electrons为题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论文第一作者为王叶成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博士后),第二作者为贾坤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三作者为张舒文助理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其他合作者包括Hyeong Jun Kim助理教授(韩国Sogang University)和白阳(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哈佛大学锁志刚教授和科罗拉多大学Ryan C. Hayward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73/pnas.2117962119
- 复旦大学宋恩名青年研究员/梅永丰教授 PNAS:一种集成非晶硅温度传感器阵列的柔性炎症监测与治疗系统用于局部创面炎症的监测与治疗 2024-12-05
- 广西大学徐传辉教授 CEJ:纳米银片与纳米银颗粒协同构筑的应变不灵敏橡胶基柔性导电复合材料用于可穿戴温度传感 2024-02-15
- 南洋理工大学周琨教授团队《Adv. Sci.》:3D打印应变-温度传感器用于动作预测和健康监测 2023-11-22
- 中山大学吴丁财/黄榕康/郑冰娜/王辉团队 Adv. Mater.:具有长驻留性的可注射多孔炭纳米酶水凝胶实现肿瘤的协同治疗 2025-07-04
- 重医大毛翔团队、哈工大贺良灿团队 Small 综述:复合水凝胶的创新与应用-从聚合物体系到掺金属离子和功能性纳米材料增强型结构 2025-07-04
- 山大周传健教授、济大赵松方/关瑞芳教授 AFM: 聚合诱导微相分离和多尺度静电相互作用协同构建高强韧、高有机硅含量的有机硅水凝胶 2025-07-03
- 南方科技大学郭传飞教授团队 Matter:柔性传感器界面再突破 - 超细微柱赋能强韧粘接与高灵敏感知 202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