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史向阳教授《J. Control. Release》:可注射水凝胶用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复极化及肿瘤的饥饿/化动联合治疗
2022-06-12 来源:高分子科技
近日,东华大学史向阳教授团队与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Jan C. M. van Hest教授合作,利用一种简便的可注射原位凝胶化策略,将多种治疗试剂负载于凝胶网络中,实现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的复极化及肿瘤的饥饿/化动联合治疗。
在癌症治疗中,全身给药方式仍然存在递送效率偏低的特点,并且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会难以避免的对正常组织产生毒副作用,肿瘤局部给药策略有望将更多的治疗试剂局限在肿瘤部位,从而减轻全身给药引起的毒副作用。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选用天然海藻酸钠(ALG)为原材料,利用ALG与生理环境中的Ca2+发生离子交换而成胶的原理,构建了一种负载葡萄糖氧化酶(GOx)、Fenton试剂Fe3O4NPs和Toll样受体激动剂R848三种多功能组分的可注射原位水凝胶体系(GPI/R848@ALG,如图1)。GOx作为一种氧化还原酶,可以催化葡萄糖氧化为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H2O2),从而切断肿瘤生长和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供应,通过饥饿治疗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局部给药GOx可以有效降低静脉给药过程中出现的脱靶效应,提高GOx的适用性。Fe3O4 NPs一般具有稳定的立方反尖晶石结构,需要在较为苛刻的分解条件(例如较低的pH值)下才能释放出Fe2+和Fe3+用于化学动力学治疗(CDT);而且,癌细胞内虽然具有过表达的H2O2,但其浓度仍然相对较低(50-200 μM),通过这种低效的Fenton反应难以生成足够的羟基自由基(·HO)来杀伤癌细胞。该研究利用GOx催化葡萄糖产生的葡萄糖酸和H2O2,不仅可以提高肿瘤微环境的酸度,加速Fe2+/Fe3+离子的释放,还可以提升H2O2的局部浓度,在进行肿瘤饥饿治疗的同时,进一步提高Fe3O4 NPs介导的CDT治疗效果。
此外据报道,肿瘤微环境中通常存在大量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由于致瘤信号分子的过度产生,TAMs主要表现为类似于M2型巨噬细胞的免疫抑制和促进肿瘤生长的功能,主导肿瘤的进展和转移,并会导致不良的预后。TAMs调节剂可以改变肿瘤微环境的功能方向,促进TAMs由促肿瘤的M2型转变为抑制肿瘤的M1表型,进而抑制肿瘤的进展。Fe3O4 NPs可以通过诱导与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途径相关的巨噬细胞发生表型转化,而Toll-样受体激动剂R848则主要通过激活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使M2巨噬细胞极化为M1表型。
图1. 可注射多功能水凝胶用于肿瘤联合治疗的原理示意图(glucose oxidase (GOx)-conjugated polyacrylic acid-stabilized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GPI NPs;polyacrylic acid-stabilized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PI NPs)
研究团队还在荷瘤裸鼠模型中考察了瘤内成胶和瘤内分布情况。将Cy5-GPI NPs和不同ALG浓度(5、10、20 mg/mL)的Cy5-GPI@ALG溶液注射到肿瘤内部,分别在注射后6 h和第6 d,手术切除肿瘤、切片,并进行荧光成像。从图2C看到,在注射6 h后,Cy5-GPI NPs和一定浓度的GPI@ALG([ALG] = 5, 10 mg/mL)水凝胶可以均匀的分散在整个肿瘤组织中。而当ALG浓度为20 mg/mL时,形成的GPI@ALG水凝胶由于具有较高的模量和较差的流动性,无法扩散到整个肿瘤内部,如图3所示,GPI@ALG水凝胶的红色荧光主要集中在注射部位。因此,考虑到较好的成胶性能和均匀的瘤内分布情况,最终选择10 mg/mL的ALG浓度进行体外/体内治疗研究。
图2. 体内成胶性能和瘤内分布情况研究
图4. GOx、GPI和GPI@ALG水凝胶的催化活性评价(A-B);体外·OH的产生(C);细胞毒性及细胞吞噬性能研究(D-F)
图5. TAMs复极化性能研究
图6. 体内联合治疗研究
最后,研究人员评估了该可注射水凝胶组分的生物安全性。通过注射部位外周皮肤和重要组织器官的H&E染色结果发现,各组分的水凝胶未对表皮和真皮层产生明显的形态变化,也没有对正常组织器官产生明显的炎症浸润、形态改变和坏死等病理异常,显示出了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总之,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策略,利用ALG溶液与Ca2+之间的络合作用转化成为水凝胶,将治疗性试剂递送并局限在肿瘤区域内,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通过肿瘤饥饿治疗、增强化学动力学治疗和辅助TAMs复极化作用协同增强了抗肿瘤效果。
本文第一作者为东华大学的博士生肖婷婷、硕士生贾亮和埃因霍芬理工大学的博士生朱建志,通讯作者为史向阳教授和Jan C. M. van Hest教授。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相关新闻
- 郑大代坤教授、翟威副教授/北航潘曹峰教授 Adv. Mater.:仿生自修复水凝胶传感器-用于高精度人机交互 2025-05-24
- 鲁东大学徐文龙、吴楠 Ind. Crop. Prod.:可调水凝胶无土栽培基质对大豆幼苗和根系生长的影响 2025-05-24
- 哈佛大学锁志刚教授团队 Nat. Commun.:弹且韧的物理结构域交联超长链水凝胶 2025-05-23
- 广东省科学院郭会龙/广州红会医院于锋、林颖 MTB:微环境调控可注射水凝胶在中耳-乳突炎性缺损修复领域的新应用 2025-05-17
- 西南医大口腔医院陶刚/黎春晖/蔡蕊团队:具有ROS触发药物释放特性的可注射水凝胶实现抗菌剂和抗炎纳米颗粒协同递送用于牙周炎治疗 2025-04-15
- 吉林大学刘镇宁教授/王冰迪博士团队 Adv. Sci.:亚精胺功能化可注射水凝胶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急性和糖尿病伤口愈合 2024-04-17
- 山东大学栾玉霞教授团队 Nat. Nanotech.:发现解决CAR-T细胞疗法实体瘤疗效受限的有效方法 2025-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