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苏科技大学郭峰/施伟龙 CEJ:单宁酸改性g-C3N4纳米片/聚二甲基硅氧烷作为一种光热响应的自愈合复合涂层用于智能防腐
2024-02-09  来源:高分子科技

  海洋对钢铁的腐蚀会对经济、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减缓钢铁的损失,有机涂层是一种具有潜力的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抗腐蚀策略,避免了金属基底直接暴露在腐蚀介质中。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涂层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到磨损或者划伤,严重限制了涂层的实际应用。因此,急切地需要开发一种具有自修复性能的抗腐蚀涂层。


  光热自修复涂层由于其远程可控性和局部修复的优点,从而受到广泛关注。石墨相聚合物氮化碳(g-C3N4CN)作为一种典型的二维层压纳米材料,其在层间产生的迷宫效应能够阻碍腐蚀离子与金属基底接触,达到延缓腐蚀的目的;同时,g-C3N4具有制备简单,成本低,无毒性且温度的优点,是一种具有潜力的防腐填料。然而,g-C3N4对于可见光吸收差等缺点限制了其在光热方面的应用。单宁酸(TA)是一种多酚,可以Q235碳钢等基质中的金属离子螯合,形成稳定的Fe-TA有机金属配合物,从而增强其光热功效。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涂层的玻璃态转化温度低及在光热条件下,分子间氢键的断裂和重组可刺激PDMS链的运动,从而达到宏观的涂层自愈合,从而受到广泛应用。



  基于此,江苏科技大学郭峰/施伟龙副教授课题组TA改性的g-C3N4作为涂层填料,结合PDMS,制备了TA-CN/PDMS复合涂层,实现了高效的光热自修复防腐功能。图1为该复合涂层的合成示意图。如图2所示,TA成功地与g-C3N4结合,并且没有改变g-C3N4纳米片的形貌。随后,对TA-CN/PDMS复合涂层进行抗腐蚀性能测试,图3和图4表明,在经过28天的浸泡后,TA-CN/PDMS复合涂层展示出良好的抗腐蚀性能,其中TA-CN-4/PDMS复合涂层在第28天时,其阻抗仍然能保持109 Ω·cm-2盐雾试验表明该复合涂层的抗腐蚀长期稳定性良好(图5)。此外,在300W氙灯的照射下验证涂层的光热性能,在5分钟的照射时间后,TA-CN-4/PDMS复合涂层升高了37.5 ℃,高于空白PDMS涂层及纯相CN/PDMS涂层。采用涂层的划伤愈合实验来验证其自修复性能(图7)。最后,通过图8证明了TA改性的g-C3N4材料增强了光吸收和光生电荷分离的能力,光生电荷的大量流入可以巧妙地流向碳钢的阴极区域,从而大大提高其典型的耐腐蚀能力。该工作以“Tannic acid-modified g-C3N4 nanosheets/polydimethylsiloxane as a photothermal-responsive self-healing composite coating for smart corrosion protection”为题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江苏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张顺红、沈钰为本文第一作者,江苏科技大学郭峰副教授和施伟龙副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

1 (a) CN(b) TA-CN-4SEM图像;TA-CN-4(c) AFM图像;CNTA-CN-4(d) XRD厚度;(e)TACNTA-CN-4FT-IR光谱;(f)(g)C1(h) N 1、(i)CNTA-CN-4上的XPS测量和高分辨率XPS光谱。

2 (a)光催化防腐试验示意图。不同浸泡时间(17142128天)的(b) OCP(c)Tafel曲线和(d)对应的电化学参数。

3 3.5 wt%氯化钠溶液中,PDMSCN/PDMSTA-CN-4/PDMS涂层的Nyquist图(adgjm)Bode(beehkn)和相角(cfilo)图。

4 72 h盐雾试验前后PDMSa1a2)、CN/PDMSb1b2)、TA-CN-1/PDMSc1c2)、TA-CN-2/PDMSd1d2)、TA-CN-3/PDMSe1e2)、TA-CN-4/PDMSf1f2)和TA-CN-5/PDMSg1g2)涂层的光学照片。

5 (a)光热效应实验示意图。(b)AM1.5G照射下PDMSCN/PDMSTA-CN-4/PDMS涂层的温度变化曲线和(c)红外热像照片

6 PDMSa1a2)、CN/PDMSb1b2)、TA-CN-1/PDMSc1c2)、TA-CN-2/PDMSd1d2)、TA-CN-3/PDMSe1e2)、TA-CN-4/PDMSf1f2)和TA-CN-5/PDMSg1g2)复合涂层3小时后划伤和愈合的扫描电镜图像。(h)TA-CN/PDMS涂层的自愈合机理示意图。

7 (a)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b)估计的带隙值;(c) VB-XPS光谱和(d)能级;(e) PL光谱和(f)制备的CNTA-CN-4样品的瞬态光电流响应。

8 TA-CN/PDMS复合涂层的防腐及自愈合机理示意图。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385894724007174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