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刘毅和费林德斯大学Michelle L. Coote 合作 JACS:通过调控芳香性重定向拓扑化学聚合路径
2025-04-20  来源:高分子科技
  拓扑化学聚合(Topochemical Polymerization, TCP)是一种在固态条件下进行的聚合反应,能够高效制备具有区域和立体规整性的聚合物。这种反应无需溶剂和添加剂,具有环境友好的特点。传统的TCP反应遵循Schmidt的拓扑化学准则,即反应基团需要在空间上紧密接近才能形成共价键。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固态堆积对TCP的促进作用,而忽略了单体本身反应性的复杂影响,尤其是当单体存在多个竞争性反应中心时,如何调控反应路径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针对这一挑战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Yi Liu课题组在前期工作基础上(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17978 – 17985; Chem. Commun. 2020,56, 4472Nat. Commun.202112, 6818J. Am. Chem. Soc. 2023, 145, 5474?5485Acc. Chem. Res. 2023, 56, 1669–1682Nat. Commun. 2025, 16, 3498),与澳大利亚费林德斯大学Michelle L. Coote课题组合作,创新性地提出通过调控单体的芳香性来改变其反应性,从而实现对TCP路径的精确控制。研究人员选择对位-氮杂醌二甲烷(AQM)环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其末端基团的芳香性,研究了不同取代基对反应路径的影响。具体而言,他们将传统的苯基(Ph)替换为芳香性较弱的呋喃基(Fu),发现这种改变能够显著影响单体的电子自旋密度分布,进而引发独特的反应行为。



1(a) 先前报道的与(b)当前研究的AQM单体在固态反应中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活性。(c)(d)展示了这两种单体的显著基态共振贡献结构。


  研究团队设计并合成了两种AQM衍生物:苯基取代的Ph-AQM-Ph和呋喃基取代的Fu-AQM-Fu。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SCXRD)分析,发现两种单体在固态下均呈现柱状堆积结构,但Fu-AQM-Fu的分子间距离更短(3.56 ? vs. 3.67 ?),且柱间排列方式不同。研究表明,Ph-AQM-PhFu-AQM-Fu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固态反应性和溶液反应性。



X射线单晶结构显示(a) Fu-AQM-Fu(b) Ph-AQM-Ph不同的柱状堆积模式及碳碳间距(dcc)(c) Fu-AQM-Fu的差示扫描量热曲线。(d) Fu-AQM-Fu粉末在150°C加热1小时过程中的X射线衍射图谱。(e) Fu-AQM-Fu及其聚合产物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 Fu-AQM-Fu及其聚合产物的交叉极化魔角旋转13C核磁共振谱。


固态反应性差异


  Ph-AQM-Ph在光照或加热条件下,反应仅局限于环外的亚甲基碳,形成传统的线性聚合物。Fu-AQM-Fu对光不敏感,但在加热条件下表现出独特的反应性。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粉末X射线衍射(PXRD)证实,Fu-AQM-Fu142°C左右发生放热聚合反应,生成两种聚合物(P1P2)。其中,P1通过柱间呋喃-亚甲基偶联形成,其主链包含呋喃单元,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结构。P2通过柱内亚甲基-亚甲基偶联形成,与传统路径类似。同位素标记实验和固态核磁共振(CP-MAS 13C NMR)进一步验证了这两种路径的存在。


溶液反应性


  在甲苯溶液中加热Fu-AQM-Fu时,主要生成一种环蕃二聚体(cyclophane 1),其结构通过X射线晶体学确认。这种二聚体的形成表明,呋喃基的引入使得反应中心从亚甲基扩展到呋喃环,从而实现了区域选择性的偶联反应。相比之下,Ph-AQM-Ph在相同条件下不发生反应,凸显了呋喃基对反应性的关键影响。



3 (a) Fu-AQM-Fu在溶液中通过热活化二聚反应形成环蕃1(b) 环蕃1X射线单晶结构棒状图示,右侧图中省略了三氟甲磺酸基团以增强清晰度。(c) 环蕃11H核磁共振谱和(d) 13C核磁共振谱(CD2Cl2298 K)。星号标注的峰为真空脂杂质峰。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Fu-AQM-Fu在基态为闭壳层单线态,但其开壳层双自由基共振形式在热激活下显著参与反应。电子自旋密度分析显示,Fu-AQM-Fu的自旋密度不仅分布在亚甲基碳上,还扩展到呋喃环,从而为新的反应路径提供了可能。计算还揭示了三种可能的二聚化路径,其中呋喃-亚甲基偶联路径(path 2)在能量上最为有利,与实验结果一致。



图4


  图分数占据数加权电子密度(FOD)图显示Fu-AQM-FuPh-AQM-Ph0.005 e/Bohr3等值面的电子分布(渲染为青柠色)。Fu-AQM-Fu的电子在整个共轭骨架上离域分布,而Ph-AQM-Ph的电子则局域于亚甲基中心。



图5


  图5 Fu-AQM-Fu通过三种不同偶联路径二聚化的能垒和反应吉布斯自由能(120°C,甲苯溶剂),计算采用ωB97X-D/may-cc-pVTZ/SMD//M06-2X-D3/6-31G(d,p)/PCM理论方法能垒值从反应二聚体预复合物开始计算。


  通过调控末端基团的芳香性,研究成功实现了对TCP路径的精准控制,合成了主链含呋喃单元的聚合物(P1),这种结构通过传统方法难以获得。



6 (a) Fu-AQM-Fu固态反应产物的直接13C核磁共振谱。低化学位移区的显著峰对应于13C标记的sp3杂化碳特征信号,而高化学位移区的弱峰源自天然丰度的未标记碳。(b) Fu-AQM-Fu聚合产物与环蕃1sp3碳共振信号叠加谱。直接13C NMR谱表明同时生成的聚合物P1P2的比例为1:1.5(c)(d)分别展示了通过(c) OS1开壳中间体的柱间聚合和(d) OS2开壳中间体的柱内聚合形成P1P2的示意图。星号(*)标示13C标记的碳中心。


  该研究通过调控AQM衍生物的末端基团芳香性,成功实现了对拓扑化学聚合路径的定向调控,并揭示了自旋密度分布对反应路径的关键影响,提出了自旋中心导向TCP机制,为设计新型功能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环蕃二聚体的形成展示了其在主-客体化学中的潜在应用价值。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TCP的化学工具箱,还为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的聚合物材料提供了新思路。未来,这一策略有望应用于更多前芳香体系,推动功能材料的发展。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5c03077?goto=supporting-info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