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历时五年攻关,胰岛素无损透皮给药成果登 Nature!
2025-11-20  来源:高分子科技

研究背景:生物大分子透皮给药的领域瓶颈与临床需求


  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等)的经皮给药系统,规避口服给药的首过效应、提升患者依从性减少注射相关并发症等优势,成为递药系统研究的核心方向之一。然而,皮肤的屏障功能构成关键制约——一方面,10-15 μm厚的角质层由角质细胞与高度有序排列的脂质(含15%带负电脂肪酸)构成“砖墙结构”;另一方面,活性表皮层细胞间存在紧密连接,这两大结构共同导致生物大分子难以渗透皮肤。


  尽管以胰岛素为代表的生物大分子无创透皮给药已历经数十年探索(如脂质体、纳米粒等载体),却始终未能实现临床转化。因此,开发适配皮肤生理特征、兼具高效渗透与生物安全性的载体系统,是破解生物大分子透皮难题的关键。


研究突破:皮肤渗透性高分子OP的设计与透皮机制


  针对这一领域痛点,近日一项发表于Nature期刊的研究A skin-permeable polymer for non-invasive transdermal insulin delivery”提出了颠覆性的解决方案。该研究首次报道了一种皮肤渗透性高分子——[2-(N-氧化物-N,N-二甲基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OP),成功实现胰岛素无创透皮给药其胰岛素键合物(OP-I)在糖尿病动物模型中,展现出与皮下注射胰岛素相当的降糖疗效。韦秋雨博士何至博士李梓凡博士生周珠贤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申有青教授周如鸿教授陈荣军教授相佳佳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1. OP-I在皮肤角质层扩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该研究的核心创新在于构建了皮肤生理pH梯度适配的智能递药机制,具体分为三阶段:


1. 皮肤表面的靶向富集(pH≈5,弱酸性环境)


  OP可质子化的三级胺氧化物基团,在皮肤表面(皮脂角质层表层)弱酸性条件下发生质子化使OP带正电。通过静电相互作用,OP角质层细胞间隙带负电的脂肪酸紧密结合,形成局部高浓度药物储库,为后续渗透提供浓度梯度。


2. 表皮层的高效渗透(pH≈7,中性环境)


  随渗透深度增加,角质层内侧至活性表皮层pH升至中性,OP发生去质子化转变为电中性且非常亲水的聚两性离子,与角质层脂质的静电相互作用大大减弱(图1),可自由通过角质细胞间隙,区别于传统化学促渗剂的屏障破坏机制。


3. 深层皮肤的跳跃递送


  在活性表皮层及真皮层,OP-I不会细胞摄取而是沿细胞膜表面发生跳跃式移动(hopping有效避开了细胞内酶的降解,快速渗透皮肤,最终经真皮层淋巴管进入体循环,实现全身递送。


  为系统验证该透皮给药技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团队在两种糖尿病模型动物中开展评估(图2)。OP-I可高效靶向肝脏、脂肪、肌肉等血糖调控关键组织,这为其强效降糖效应提供了明确机制支撑。具体而言,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经皮给予116 U/kg OP-I,血糖在1 h内即可快速降至正常范围,降糖效果与皮下注射胰岛素相当,药效持续时间延长至12 h以上且无低血糖风险;针对皮肤结构更接近人类的糖尿病迷你猪,仅需29 U/kg的经皮给药剂量,即可实现血糖正常化。持续给药后,动物皮肤角质层结构完整、细胞间隙无扩张,也没有出现炎症、细胞凋亡等副作用证明该技术的安全性。



2. OP-I经皮给药后的降糖效果


总结:不止胰岛素,开启生物大分子透皮新时代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告别针头”不再是奢望。随着该技术持续推进临床研究,未来可能只需通过皮肤涂药便可实现血糖平稳控制,显著提升治疗便利性与依从性。目前,该体系已成功拓展至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治疗性蛋白、单克隆抗体及siRNA等多类生物大分子证实其具有普适性为生物大分子无损透皮给药开辟全新研究方向。相关技术已转让企业并推进临床转化,若转化成功,不仅将重构生物大分子给药体系,更能为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需长期注射的慢性疾病提供创新治疗方案,生物大分子无损透皮给药的蓝图正在被逐步绘制。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729-x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