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滴撞击到固体表面后的铺展与回弹行为在微流控、能量收集、自清洁、喷墨打印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回弹角θ作为一个基础且关键的参数,长期被认为存在理论极限。目前已报导的研究的回弹角θ≥26.7°,其极限值始终未被突破。近日,香港理工大学王立秋教授/中科院化学所宋延林研究员/南昌大学胡笑添教授/香港城市大学Steven Wang教授等人通过创新性表面设计,实现了液滴近乎0°的极限回弹角,并揭示了其物理机制。该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2025, 16:5684),第一作者为赵志鹏博士,该成果为液滴操控技术开辟了新维度。
液滴的“贴地飞行”行为
仅仅依靠液滴撞击过程中的动能,而不需要外场耦合实现液滴“贴地飞行”似乎难以实现。研究团队通过在超疏水表面构建异质修饰的纳米结构,设计出一种具有图案化润湿性(PW)的表面:其中包含一个超亲水弧形区域(SHL arc)。当液滴撞击该表面时,会在收缩过程中被弧形区域“抓住”,并在精心设计的两个方向的不对称粘附力的作用下,沿表面水平滚动,反弹角低至 0°,实现了真正的“贴地飞行”。
图1 液滴回弹角度极限
机制揭秘:“双弹簧”模型
研究者提出一个巧妙的类比:液滴在运动过程中如同两个互相垂直的弹簧系统:垂直弹簧:消耗竖向速度,使其降为零;水平弹簧:积累横向动量,推动液滴滚动。超亲水弧区就像是一个“固定铰链”,在恰当的时机施加力,实现动能的有效转化。
图2 两个方向力的调控
力学揭秘:消除液滴撞击过程中第二个力的特征峰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与测量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力,并探究了其精准调控机制。尤其在竖直方向上力的分析与测量过程中,研究团队发现,通过基底设计,可以将液滴撞击到固体表面的两个特征峰中的一个消除(图2b)。
关键参数:如何设计表面才能实现“贴地滚动”?
团队通过系统实验,确定了两个关键无量纲参数:
·α′ = α/(2π)(弧区开口占比)
·L′ = L/D(线宽与液滴直径比)
只有当二者协调时,液滴才能实现水平滚动。否则会出现粘附、垂直反弹等现象。
图3 参数设计:图案和液滴
倾斜、弯曲表面拓展
这种边界滚动行为(Boundary-rolling rebound)并不仅限于水平表面。研究团队发现,液滴可以在倾斜角达17.4°的斜面向下爬行:
无论是在凹面还是凸面上,液滴都能紧贴边界完成向上或向下的滚动:
图4 应用展示
应用展示:清洁效率提升349%,微流控运输无外力操控
研究团队展示了该技术在多领域的应用潜力。高效自清洁:液滴沿倾斜表面滚动,可带走大量污染物,清洁效率比普通超疏水表面提高349%。无外场微流控传输:液滴可在L形、弯曲、复杂通道中自主运动、融合,无需外加电场、磁场等控制,为微流控芯片设计提供新思路。
这些场景都无需任何外部能量场(如电场、磁场等)的辅助,仅靠液滴自身的动能和表面设计即可实现。
这项研究实现了液滴0°反弹的极限行为,提出了“双弹簧”理论模型,并展示了其在清洁、微流控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液滴的“贴地飞行”不再只是想象,而是可设计、可控制、可应用的现实。
论文信息:
Zhao, Z., Li, W., Hu, X. et al. The limit of droplet rebound angle. Nat. Commun. 16, 5684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1300-4
- 暂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