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杰:问题导向的原创性研究与一流大学建设
2010-01-06  来源:中科院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杰

   中国大学长期存在“论文导向”的跟踪型科学研究,即题目来自论文,产出也是论文。这种论文导向的研究在过去30年里,对于我们学习科研方法以及扩大中国科技整体在世界科技领域的知名度,曾经起到过很大作用。但是,这种论文导向的跟踪型科学研究,很难产生真正原创意义上的重要科学贡献。中国在未来20年要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问题导向的原创性科学研究,走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必须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

研究型大学的老师必须做科学研究

   大学老师做科研是大学的根本使命——人才培养的要求。大学对于社会来说主要有三大功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而联系这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最基本要素就是科研。《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一书中是这样说的:“毫无例外,杰出的大学教师非常了解他们所教的科目,他们是活跃在科研一线且成就卓著的学者、艺术家或科学家。”这样说的根本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师通过对课题的深入研究,真正领会了创新的精髓和精神实质,因此可以向学生更好地传授该领域的知识和创新思维方法;其二,科研有利于实验条件和实验基地的建设,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三,科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其四,学生参与科研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团队精神。

   过去,我们曾经把人才培养狭义地理解为教学工作,即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学习知识当然重要,但是当我们毕业多年之后再仔细回想时就会发现: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很多已经忘记,即使没有忘记,那些知识中也有不少已经老化。但是,我们在大学期间学到的、领悟到的能力却永远不会忘记。这就启发我们,要调整过去的片面理解,要在学校范围内确立知识传授、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上海交大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和系统工作,今年9月份实施了教改方案,希望通过积极探索形成具有交大特色的“三位一体”创新型领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创新能力的建设。中国在未来20年要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走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必须把创新能力作为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假如我们的教师只做教学不做科研,他们就不可能了解科学最前沿的进展,也不可能启迪学生创新的思维方法。他们就只能起到知识传授的作用,而且所传授的知识也是相对老化的知识。因为通常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最前沿成果,到发表论文再到写成教材,再到教师把教材上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中间往往至少要经过3~5年的时间。这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是跟不上时代前进步伐的。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如果教师都能把来自科研的感悟和思想方法与学生一起分享,就能大幅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与世界顶级大学学生的能力相比较,上海交大学生的差别突出表现在创新能力上。当我了解到有一些尖子学生对学科专业的兴趣,从刚进校时的豪情万丈变为毕业时的兴趣索然时,非常痛心。这说明我们的培养方法出了问题。虽然上海交大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在全国高校中居首位,就业的去向也都很不错,但是4年本科学习结束以后,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与世界顶级大学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这从学校的统计数字上,比如说大学毕业生考研和出国留学的比例上,就可以看出来。应该承认,这种现象是与我们教师的科研水平密切相关的。一位西方教育家讲过,大学的本质就在于把一群极具创新思维的教师和一群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励,产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能力和智慧。大学的根本使命和作为大学教师的职责都要求我们大学的教师一定要做科研,而且要做最前沿的科研。教师的研究水平越高,所培养出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越强。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雯雯)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