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国际评估助推中国科研环境改革
2010-12-13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王小凡是美国杜克大学药理和癌症生物学系教授,从2008年初到今年9月,他组织、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领域的8个研究所以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医学院的国际评估。日前,他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天的中国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时机,需要建立起公正、合理、透明的科研评价体系,建立这样的评价体系可以极大推进中国科研环境的改革。
 
他说:“科学评估不仅只是计算论文的数量和期刊的影响因子,而应当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课题意义、科研进展、国际影响进行准确评价,帮助被评估的研究机构、研究员更好地成长。”
 
“在国家大幅度投入科研经费、对科技创新能力提出新要求的大背景下,我国科学界需要有能力回答这几个基本问题:如何保证科研产出与国家战略发展相适应?如何保证科研经费的有效利用?如何评估国家的科研创新实力?如何评价具体科学家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及他们的发展潜力?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真正的学术同行参与。因此,建立一套由学术专家主导的科研评价体系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王小凡强调,真正的同行评议一定要建立在公正的基础上,回避制度非常重要。他认为,经过3年探索,由海外专家实施国际评估的方法已经比较成熟,可以进一步推广。他介绍了参与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国际评估的具体做法。
 
公正、合理、透明
 
“参加评审的绝大多数海外专家在国内没有实验室或合作项目,没有利益冲突,他们想的是如何帮助国家把科研经费用好、把科研项目搞好。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是挑毛病,而是想帮助,评估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改变和提高。”
 
科学评估最重要的是公正、合理和透明。
 
王小凡认为,公正就是要客观,要建立回避制度、避免利益冲突。从公正的角度出发,一种值得尝试的做法是由海外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从而避免与被评审者之间有直接利益联系。“我听说,目前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每5年评估一次的时候,不少参评人员与评审者都存在利益关系。今天你评审我,过两天我就去评审你,结果基本上大家都通过了。这样的评估成了走过场,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科研评估没有效果,使得有些国家重点实验室变成分钱的机制了。”
 
合理,一方面是指要针对学科特点组织相应形式,不要一刀切。比如说,生命科学领域在研究思路、方法、成果评价等方面与国外接轨比较容易,实施国际评估就比较合理;而一些工科领域,因为有特殊的社会、经济和地方因素,就很难采用国际评估。合理的另一方面是要根据研究所和研究人员的具体方向,由相应领域懂行的人来作具体评价。透明,就是要公开评估的标准、方法以及评审专家的身份。
 
王小凡介绍了中科院和清华大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尝试国际评估的做法:2008年初,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成立了“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海外专家委员会”(简称专家委员会),启动了对生物领域相关研究所的国际评议工作。专家委员会成员由中科院主管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副院长聘请,核心成员9~12人。专家候选人的遴选条件是:长期旅居祖国大陆以外的国家与地区、有较深的学术造诣、研究工作与学术水平得到同行认可、在国际学界有较大影响、具有正教授(或相当于)的职称、有服务于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事业发展的意向。
 
对于每一个参与评估的研究所,根据其学科、研究领域分布,专家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形成具体的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的产生过程独立于中科院生物局以及被评审的研究所。迄今为止,已经有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8个研究所进行了海外专家主导的国际评估。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