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教授,教和研谁重要
2011-01-07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教学 科研 教授
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说到大学教育,梅贻琦老先生的这句话常常被人提起。然而,我国高校大楼越盖越漂亮的同时,讲台上大师的身影却越来越“难追”。项目、开会、出书、论坛、国际交流……越是著名教授,在讲台上越难寻觅,已经成为当前大学里一个无法回避的尴尬现象。三尺讲台,耕耘天下,却为何留不住教授们的心?
 
讲台:呼唤名教授的身影
 
“大部分做学生的,都憧憬过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正是在她的课上,我有了这样的感觉。通过强有力的质疑,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通过高明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寻找到正确答案。而在质疑与辩论中体会到智力博弈的乐趣。于是,一年的时光,我仅此一门课(指《普通法精要》),阅读、上课、讨论、报告,占据了全部的时间。从来没有怀着如此的热情投入到一门课程中去,惊讶于自己也能对某种事情产生强烈的热情而执著于此。”
 
2010年教师节前夕,著名法学家、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多伦多大学教授何美欢因病辞世,清华大学法学院学生周颖在怀念她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学习过程无疑令众多高校学子羡慕,因为由知名教授上专业基础课程,这样的“好事”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能遇到的。此前不久,有媒体报道,武汉某高校的一个学生兴冲冲地选了某位名教授的课,结果却郁闷地发现,上课人不是这位名教授,而是一位博士生。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虽然类似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未必普遍,但是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少有机会接触到学校的“牛人”,更不用说校长、院士等“大牛”,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高校混,一定要有科研”
 
“自然基金怎么申请”、“青年基金申请指南”……在一个以高校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网络论坛上,申请各种项目和课题是永远的热点,相比之下,论坛课堂教学的话题比较少,而且每每讨论都会归结到“在高校混,一定要有科研”。
 
某高校一位埋头本科教学数年的青年教师叹息,感觉自己“彻底被边缘化了。”因为学校开始推进非升即转和院系合并,对青年教师的要求是提高科研水准多申请经费,他这样一直致力于教书的教师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