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高校获奖比例超七成
2011-01-25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由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捷主持的“非线性输出调节问题及内模原理”项目是香港高校中唯一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项目,也是控制与自动化工程领域的唯一获奖项目。该研究理论利用复杂的数学工具探索出更可靠的自动控制系统,应用范围包括日常机动仪器,如汽车的自动驾驶、精确的机械制造系统等,也包括航天国防等领域,火箭的启动、卫星的姿态控制等。
 
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
 
大学不仅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而且也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数据显示,全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为36.1万人,两院院士41%来自高校;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38个,占62.7%,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13个,占34.6%。
 
2010年,高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比例均超过70%,涉及农业和粮食安全、医疗和生物技术、能源、交通等多个领域。这表明,高校在带动行业技术进步、促进科技与成果的转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培养新经济增长点以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清华大学共有19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得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清华大学作为第一单位或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获奖7项。康克军教授等完成的“大型装备缺陷辐射检测技术”项目、范维澄院士等完成的“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分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取得了清华大学在同一年度获得两项国家科技一等奖的重大进展,为百年校庆献上厚礼。
 
天津工业大学领衔完成的“耐高温相变材料微胶囊、高储热量储热调温纤维及其制备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制备出在室温下具有热能吸收、释放功能的纤维—储热调温纤维(俗称空调纤维),这种纤维对改善服装舒适性意义重大,已成功应用于山西恒天、山东海龙、深圳捷德纺织、中航一集团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行业内推广,有利于实现“低碳”经济和“低碳”消费。
 
由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王晏民主持完成的“特大异型工程精密测量与重构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从技术研发、科研攻关,到立项、鉴定、推广实施,历时6年,目前已在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首都机场新航站楼、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址、探月工程50米天线、北京国贸大厦、武广客运专线、故宫古建筑大修、全国地铁建设等多项大中型工程中得到应用,经济效益达到7亿多元。为特大异型工程的质量、安全和工期提供基本的保障条件,同时为北京奥运会、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作出突出贡献,推动了测绘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期待中国高等教育能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所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坚持走有特色、高水平的科学发展之路,更加重视发展理念的转变,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体制机制的改革,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助推器作用。”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