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准晶体研究世界领先 相同发现只比诺奖获得者晚两三年
2011-10-08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应该说,这次是中国科学家离诺奖最近的一次。”昨晚,以色列人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因发现准晶体而赢得201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消息传来,沪上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在兴奋之余也表示:我国的准晶体研究也已经位居世界前列,相同的发现只比谢赫特曼晚了两三年,也对此项学术作出了不小贡献。

  诺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

  1982年4月8日上午,谢赫特曼借助电子显微镜获得一幅晶体衍射图,即日后所确认的“准晶体”。对此,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作出解释:“在准晶体内,我们发现,阿拉伯世界令人着迷的马赛克装饰得以在原子层面复制,即常规图案永远不会重复。”实验室环境下,谢赫特曼率先在铝镁合金中发现准晶体“现象”。

  准晶体研究我国也领先

  上海交大化学化工学院晶体专家崔勇教授说,事实上,我国准晶体研究也居于世界前列,对国际学界有一定贡献。1985年后,中国在准晶体领域就有所建树。我国已故院士郭可信就通过电子衍射方法,在合金中发现另一种准晶体,此后他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陆续发现了多种不同准晶体合金。遗憾的是,郭院士5年前因病逝世,享年83岁。

  在准晶体被发现30年来,科学家们发现或创造了各个类型的数百种准晶体。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昌胜教授介绍,人们在俄罗斯矿物样品中发现了自然生成的准晶体,在瑞典所产钢材中也发现了准晶体。

  至于实际应用,诺奖评审委员会说,研究人员正试验把准晶体用于柴油发动机和煎锅等领域。但也有专家认为,准晶体的发现,破除了几百年来关于晶体必须具有周期性,因而不可能存在五重旋转对称的信条。专家坦承,准晶体毕竟是一种“年轻”的物质形式,其理论尚未完善,有关准晶体的组成与结构规律,仍在研究之中。崔勇教授说,我们的化学教科书或许将因为准晶体的研究而做较大的改写。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