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学校长要站在一流学术对立面吗
2012-02-29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去年底和今年初,教育部首次在东北师范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公开选拔直属高校校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要从高校顶层拉开“十二五”期间高校深化改革的序幕,其引发教育界内外的关注也自在情理之中。加之去年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上任后所做的“两不承诺”(不申报课题,不带研究生),更将有关大学校长的工作重心、领导职责和评价体系的讨论推向高潮。
 
对于校长的定位,来自高校与教育界的一些主流的声音大致有三个观点:即大学校长不必是一流学者、大学校长应该是教育家,和大学校长应该致力于治校,进而达到职业化的程度。这三个观点实际上涉及到三个问题:大学校长是如何产生的,即什么样的人可以当校长?校长是否是教育家?以及应该如何评价校长,或者说校长能否职业化?从中不难看出,这三方面的问题其实都与“学问”二字有关。
 
针对上述观点以及涉及到的相关问题,笔者认为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为此特提出三个问题。
 
第一,在高校中,一位学问不突出的学者有无可能、有无资格当选大学校长?在众多关于何人有资格担任大学校长的讨论中,不少来自高校的学者认为,对于校长,不能要求其在学术上有多大贡献,只要从事过学术并懂得学术规律即可;更有学者断言,必须由二流学者当校长,因为一流学者成为校长后更容易刚愎自用。类似的言论和观点并不罕见。
 
问题是,环顾中外高校的校长,在其正式履职之前,学问不突出者又有几个呢?至少在高等教育最先进的美国,顶尖高校中是找不到这样的例子的。在此可以略举几例:2007年当选为哈佛大学校长的福斯特是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早在其1994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工作时,就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耶鲁大学校长列文是著名的经济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古特曼是著名政治科学家与哲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很多。
 
再回到中国的情形,其实大同小异。无论是由上级任命还是尝试公选,大学校长的候选人中,学问不突出者几乎没有当选的可能。这并不奇怪。在大学,学问二流的学者靠什么去赢得人们的信任,从而当选为领导者呢?
 
笔者认为,大学校长应该是一流学者,而顶尖大学的校长则必须是一流学者。绝不能因为国内个别学术一流的校长的刚愎自用,就得出“一流学者不宜当校长”的结论。在高等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这一点不应该再有疑问。
 
第二,在高校中,是应该先成为教育家再当校长,还是应该当选校长后才成为教育家?最近几年,人们持续热议的观点包括大学应该由教育家来办、校长应该成为教育家,唯此大学才能办好等。笔者当然清楚诸如“家”这样的词汇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特有的含义,即只有极少数在教育事业上作出极为杰出贡献者才能成为教育“家”。而绝大多数人则只能被称为教育“工作者”。但如果换一个思路,或许会使我们得出不同的结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