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科学院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共庆合作30年
2012-05-29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共同应对全球问题
 
“现代文明站立在不稳定的平衡之上,科技应是保护人类伟大文明的手段。代表亚洲科学大国的日本和中国应并肩为人类的发展充当旗手。”野依良治说。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两国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两家的合作是科技发展的需要,更是积极承担责任的体现。
 
在日访问期间,白春礼与日本文部科学省大臣平野博文会晤,一起回顾了两国科研机构几十年来的合作成果。
 
长期以来,双方为推动中日科技合作作出了许多努力,除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外,中科院与日本学术振兴会、东京大学、筑波大学等机构的结缘,也都离不开文部科学省的支持。
 
2004年,中科院与文部科学省发起召开了“中日科技政策与战略研讨会”,学者们围绕科技评价、人才培养、科技政策、产学研结合等展开讨论。
 
截至目前,这一研讨会已连续举办了8届,在战略和政策层面推动了双方的交流。今年11月,第九届研讨会即将在中国召开。
 
这样的合作还将延续到未来。在纪念仪式上,白春礼与野依良治代表双方签署了一份共同声明。声明指出,当今科技不断取得进步,但老龄化社会、气候变化、传染病、自然灾害等众多问题尚未解决。这不仅是中日两国,也是亚洲和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为此,双方要继续加强合作,发挥各自的科技创新能力,共同应对面临的挑战。
 
将旗帜交给青年一代
 
“30年来,双方的科技合作不仅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也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学术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两国研究人员也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和深厚的友谊。”
 
这是白春礼对双方30年合作给出的中肯总结。通过这一渠道,中科院培养了一批中青年科学家,很多人已经成为研究所的骨干或领军人物。
 
刘定干、赵慕钧、杨冠珍、景乃禾等人是中科院上海生化所派遣的第一批赴日学者,当时他们都是年轻有为的科研精英或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在合作研究的历练中迅速成长,获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也为开展自己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回国后,他们逐步成长为科研和管理的中坚力量。
 
为培养视野开阔、思维创新、勇于挑战的青年科学家,增进两国青年研究人员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中科院原副院长陈竺与野依良治于2006年共同倡议举办中日青年科学家论坛,该研讨会不同于一般的学术会议,旨在鼓励青年人才推动交叉学科发展的热情,并培养他们的战略全局思维能力。
 
作为纪念活动的一部分,第二届中日青年科学家论坛5月26日~27日在日本召开。来自两家机构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的青年科学家,就各自从事的研究进行了交流研讨。
 
“研讨会是个很好的形式,能让我们了解彼此在干什么。”中科院研究生院副教授李晓毅说,“大家的交流也很愉快,会议结束后我们一起打保龄球,一起唱歌。短短两天时间,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了朋友。”
 
这当然是白春礼和野依良治所盼望的。正如他们所说的那样,两家机构要以30年的交流为基础,让后代科学家继续保持良好的关系。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