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教授不必在考核指挥棒下跳舞  
			
	        2012-06-04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团队合作——让创新的“炉火”越烧越旺
2012年5月,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推出最新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科大“环境/生态学”首次进入该学科领域全球研究机构排名的前1%。消息传来,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孙立广教授和他的团队激动不已,这其中有他们的贡献。
中国科大以极地环境研究室为依托成立环境科学专业,从无到有,迄今整整十年。“学校总是能看到我们新的思想火苗。从研究室、专业,到硕士点、博士点、一级学科,每一步学校都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敦促我们去申请。”孙立广说。
在他的率领下,4名教授、副教授,2名博士后及20多位研究生,组成了这支闯南极、走北极、下南海的精锐之师。他们通过对企鹅粪沉积柱的研究揭示南极大陆生态、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开拓了“全新世南极无冰区生态地质学”新领域,还将独创的“企鹅考古法”推广运用,据此进行古降雨记录的重建,破译出南海鸟粪层里暗藏的“气候密码”,相关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我们这个实验室没有院士,也没有官,是个没有‘帽子’的团队。”孙立广感慨地说:“科大是一片难得的学术净土,没有‘帽子’的团队也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和土壤。”
在这所大学里,许多创新团队的成长都有着各具特色的故事。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是一支阵容华丽的年轻军团,光是“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百人计划”教授就有10多个。这支队伍中最年长的就是“舵手”潘建伟,他是中国最年轻的70后院士。
多年来,为了储备人才和追赶国际前沿,在学校支持下,潘建伟耐心布局,将不同学科背景的年轻人一一送出国门,分布到德国、英国、美国、瑞士、奥地利等量子信息研究的优秀国际小组加以锻炼,在量子纠缠和量子存储等方面迅速取得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近年来,这些特意“放飞”国外多年的年轻人悉数回国,使团队得到了空前的壮大,成为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的团队之一。
“我们的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在城域网上的使用已经基本成熟,快则两三年,慢则三五年,就可以推广。”潘建伟说:“为实现广域的量子保密通信,我们计划在2015年左右发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潘老师领衔的这支研究队伍,眼界上瞄准世界前沿,技术上执着且精益求精。”邓友金说:“这是一支向心力很强的优秀团队,研究的炉火正越烧越旺,那么就会有更多的柴火添加进来!”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中国科技大学徐航勋教授与王育才教授在超薄聚吡咯纳米片的空间限域合成与其在光热治疗应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2018-04-09
- 中国科技大学研究团队: 共轭高分子纳米片在可见光下实现高效纯水分解反应 2017-08-31
- 中国科技大学刘世勇研究组: 酶触发聚合物囊泡-核交联胶束转变用于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和位点特异性输运 2017-07-21
- 西南交大杨维清教授/邓维礼副教授 Adv. Mater. 综述:离子水凝胶传感器 - 迈向下一代个性化健康监测 2025-10-31
- 四川大学朱剑波教授团队 Angew VIP:动态动力学拆分聚合合成手性聚硫酯 2025-10-30
- 东北林大于海鹏教授团队、UT Austin余桂华教授 Sci. Adv.:氨基化纤维素纳米纤维 2025-10-27
- 厦大陈洪敏教授课题组2022年招收申请考核制博士生及博士后各3-5名 2021-1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