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顾晓鸣教授:大学中要有生命的延续
2012-07-25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为一名“业内人士”,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多年来一直关心着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他也曾经常通过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然而近两年,这样的声音却并不多了。问及“噤声”的原因,顾晓鸣坦言,高等教育的一些核心问题如果不解决,发出再多的声音也无济于事。
 
顾晓鸣认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
 
大学是场“云计算”
 
对于“大学”一词,虽然约定俗成的解释路人皆知,但不同的人依然会在不同的角度给出自己的一番解读。顾晓鸣也不例外。
 
“如今,人们围绕大学的诸多问题作了很多争论,但大部分还纠缠在所谓‘大师’、‘大楼’之间,而对大学最核心的问题有所忽略。”在顾晓鸣看来,所谓大学,可以简单解读为“大家学”,即学生在一起学习的地方。这一解释首先明确了学生在大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为设置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根本指标提供了前提。
 
曾经有一项关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发现,这些获奖者的科学思维萌芽是在高中期间,真正形成期一般在28岁~35岁之间。“大学正处在一个人科学思维的形成期。此时,他们的思维活跃,富有挑战性。”顾晓鸣说,从这个角度看,大学就是上帝把一批最优秀的大脑汇集在一起,让他们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下,彼此充分碰撞、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也可以解读为一场‘云计算’,而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计算单位,他们决定着这场‘计算’是否会有成果,而大学要做的,就是千方百计提高每一个‘单位’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效率’,即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也是衡量一所高校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顾晓鸣说。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多数国内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并不能让人满意。
 
前段时间,顾晓鸣曾为博士生开过一门关于文化分析的课程,并明确表示欢迎其他学生旁听,但一年下来,只有一位学生选择旁听了他的课程。“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其实只要稍微关注一些大学的教学情况,都很容易发现学生们对学习的厌烦,我们必须反思,问题出在了哪里。”顾晓鸣说。
 
学生作弊该怪谁
 
几年前,曾有一位著名大学的校长因为发现有学生考试作弊,就准备将其开除。此事引起了顾晓鸣的强烈不满。
 
“类似的情况直到今天还并不少见,但仅仅因为一次作弊就要使一名学生十几年的努力付之一炬,是否太过残忍?”
 
在他看来,在对“教”的理解中,我们常常只关注知识的传递,忽略了其中还有“孝”的含义。“大学中不仅有知识的更迭,更有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之间的生命延续,而所谓‘孝’,便是在这样的延续过程中,产生师生间生命与情感的依恋。但是,当我们以所谓‘严格要求’为名,剥夺一个偶尔犯错的学生的学习权利时,我看不出这份依恋在哪里。”
 
顾晓鸣表示,对待作弊现象,校方首先应反思的是自身。是什么原因使得曾经优秀的同学如此厌学。“班主任的关怀是否到位?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是否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问题才是学校该认真考虑的。”
 
“作弊问题只是学校诸多类似问题的一个缩影。”顾晓鸣说,大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并未完全成熟,发生一些与教育制度相违背的错误在所难免,学生需要改正错误的机会。对这一点的认识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是否与学生存在着情感的维系。“在现代企业中,‘家庭化办公’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谷歌、微软等众多企业也都在努力为员工营造一种家的氛围,而大学却依然无法在情感层面真正为学生带来一种安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如果我们去读《论语》,会发现孔子在教育弟子时,态度都像是在对孩子讲话。但我们的大学有几个还在将自己的学生当做孩子呢?”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