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坚:仿生学与高分子仿生材料
2006-01-19  来源:中国科学院

    主持人:您认为目前咱们国家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怎么样呢?是否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发展呢?

    徐坚:这几年整体来讲,中国自主创新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中国科学院内部就有相对宽松的环境,国家基金委支持课题的经费都在稳定上升,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自由探索研究,而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了到十一五结束的时候科技投入达到国民经济GDP的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明确的把国民经济GDP总值的百分之几用于科学和教育。我们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几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法讨论中,曾提出一个最尖锐的问题是希望能够固定这个值,起码不低于这个值,但当很多人说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问题,没想到这次科技大会上,中央明确的提出了这样一个比例,我觉得这个对中国的科学界和技术界来说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不亚于一颗原子弹。所以我想这件事情对中国科学将来的发展应该是很重要的,任何一个科学的活动都是靠经济在推动的,经济的推动靠经济实力的增长,保持我们社会的稳定和谐,保持他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能够确保整个科研经费的支撑,来支撑科学技术基础研究、支持我们高技术研究和工程化研究。

    主持人:我们国家目前既然已经提供了这么好的政策环境,通过什么途径最终能够达到自主创新?

    徐坚: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在颁奖仪式上他说:中国在一百年以内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这句话被他不幸言中。原因在什么呢?我认为中国的创新意识不够,除了我们政策环境配套之外,更多是我们理念和观念。当年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提法尽管有偏颇之处,有一个基本观点是中国守旧的东西和沉淀制约了中国的创新,中国的文化传统积累3000年的历史,这是美国和英国都不能达到的,但是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守旧的一些东西,同样沉在我们每个人的观念中间。
    第一,也就是说在我们文化观念和理念上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最重要的一点,首先在我们全社会的民众中间,要灌输一种勇于创新的意识。还要有一种批评精神,而我们总是存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观点,儒家的思想是中庸概念,科学是需要尖锐的批评,需要有争论,只有有争议的过程中间才能得到新的发展,我们现在这方面是有缺乏的。
    第二、刚才谈到的教育问题,我们应试方法教育出来的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应付某一件事情而做某一件事情的过程,这个被动的意识缺乏了主动思维能力,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比较长远的影响,这是对我们社会发展来说,我们中国是一个非常重教的国家,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大家更多的老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用中国的一句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最有创造思维的苗子,在教育中受到了制约,这种制约是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中会延续一代两代三代人,对中华民族生存来说,会构成滞缓的作用,教育现在也开始采取一些其它的补救方式,比如说我们把一些毕业的学生送到国外去,后天补足。由于国外回来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创新意识比较强。需要建立一个全民的创新意识,这还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不仅仅停留在宣传的这个层面上,而深入到人的思想观念的每一个角落里,这个观念,只有一个宏大的基础,才能造就一个宝塔尖,正像中国的乒乓球,因为有一个宏大的基础,中国的乒乓球在全世界所向无敌,如果我们都有创新意识,中国技术将所向无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学者介绍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