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坚:仿生学与高分子仿生材料
2006-01-19  来源:中国科学院

    主持人:仿生学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科学。

    徐坚:对,为什么仿这个材料而不仿那个材料,就是针对某一个应用目标,解决某一个问题。

    主持人:有些科学技术,纯粹是摸。

    徐坚:有很多纯的科学研究,探索人类的起源问题,探索自然的起源问题,是人类为了追求未知世界,我们要达到,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解决这么一个问题,完全是带纯理论型的研究,仿生科学的研究很简单,我的目的很清楚,为什么模仿,显然是有目的性的,它一定是非常明确的有一个应用目标的。这符合现在的科学两极分化,一端向更加理论化发展,一端更符合人们应用方向发展。

    主持人:顺便您可以谈谈目前从我们国家整个中长期规划也好,院里头的十一五规划也好,对整个基础科学这一块,您觉得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比重?从政策上,经费上?

    徐坚:作为一个学者,普通的学者,普通的科研人员,我想其实曾经在二十年以前,有一个美国的教育研究所在1985年做过一次调查,调研报告中提到了中国的教育,认为中国的学生非常之努力,非常刻苦,中国教学质量很高。做了一个基本的判断,说20年以后,也就是到2005年时,中国的科学将会超越美国,因为我们有一批非常勤奋的学生,而且这些勤奋的学生,确实表现出了非常艰苦卓绝的学习精神。但是经过了二十年以后发现并不是这样的。问题出在了我们在创新思维能力上和基础思维能力上,在教育培养方式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的教育方式是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概念,用填鸭式的方式来做的,应试教育方式从个体来讲是成功的,从群体来讲是失败的,因为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如果都是在他最有创造力的孩子时代,就告诉他怎么去应对考试的话,等他长大以后,都或多或少对一生产生了影响,使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创新性研究受到了制约,这是一个机制的问题,这是一个社会的问题。
    回到问题的本质,我们从事基础研究的时候,我们不能说马上说这个基础研究将来会产生多少产值,因为基础研究,就刚才我讲的,在长江源头不知道哪一条溪流将来会聚到长江去的,但是成千上万作为源泉,大部分会汇聚到三峡的瓶颈上,最后突破的水流会灌溉万顷良田。不能指望做基础研究的人,今天告诉我你明天会有多少产值。我们应该看到,基础研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或者教育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如果说我们的文盲还有十亿乃至八亿人的话,这个民族是不会有生存能力,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明天的。中国的基础研究到现在为止,并不是太强大,而是太弱小了,我们基础研究的盘子太小,基础不雄厚,不足以支撑高技术研究,没有那么多的高技术研究可供选择,没有那么多新型的产品,在全世界来说,你的经济竞争能力就很弱小,这种竞争过程中,你就没有足够强大的基础做基底的话,你很难跟一些大的国际公司,或者超级大国欧美日去竞争,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可以说,他可能是一个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来做这件事情的,中国的教育也是一样的,一定要通过很多年的坚持不懈才能够做到。我想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1985年我刚到北京的时候,北京到处随地吐痰,经过二十年不懈努力之后,在北京看到吐痰的人已经很少了,但还是有,还有的人你会发现,还会有吐痰的人,基本上都是属于可能刚进入北京、或者文化层次相对比较低一些的人,这个情况实际上还是一个教育的过程,也就是说中国的教育,实际上不平衡,中国的基础研究同样不平衡,放在全世界方面来看,中国的基础研究,还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乃至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要想最后按照国家国务院或者党中央提出的要求,能够做一个创新型国家的话,基础还要更强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学者介绍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