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闵恩泽——催化人生
2008-01-11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闵恩泽 催化剂

  傍晚时分,北京西北一隅的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内,经常可以看到两位老人携手散步,林荫路上留下他们斜长的身影。这两位看起来很平凡的老人是我国著名石油化工专家、两院院士闵恩泽和他的夫人陆婉珍。
  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授予这位石油化工专家。
  眼前的闵恩泽满头华发、精神矍铄、乡音未改,丝毫看不出曾经与癌魔打过交道。
  得知获奖,84岁的闵恩泽用浓重的四川口音说:“这个奖是全国几代石油化工人通力合作的结果,不是我一个人的。”

“把自己的一生跟国家建设和人民需要结合起来,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1951年7月,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闵恩泽开始在芝加哥纳尔科公司担任副化学工程师,陆婉珍也在同一年获得博士学位。当时的美国,凭两位博士的薪水可以过上优裕的生活。
  然而闵恩泽无法满足于那种生活。“那个时候,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歧视还很严重,国内的亲人也盼着我们回来。”
  归国的想法紧紧攫住闵恩泽。为了冲破阻挠、回到祖国,他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公私关系。1955年10月,历经辗转的闵恩泽夫妇终于踏上阔别8年的故土。
  当时,中美关系处于紧张时期,周恩来总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还没发表,这些从美国回来的知识分子是建设人才还是“特务”尚无定论。
  “我找了三四个地方,没人敢要。中央大学化工系的师兄武宝琛将我引荐给石油工业部部长助理徐今强,他拍板要了我。”徐今强安排他参与筹建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前身,以下简称石科院),在借来的几间旧平房里,他开始了催化剂研究,一干就是50年。
  1968年,闵恩泽留在美国的同学们正处于事业的巅峰期;而他却被剥夺科研权利,参加劳动,隔离审查,年幼的女儿趴在窗户上看着父亲一次又一次扛起25公斤重的水泥袋……
  结合后来发生的种种转变,回头看当初的选择是怎样一种心境?“对我来说,53年前从美国回来是正确的选择,把自己的一生跟国家建设和人民需要结合起来,这是我最大的幸福。”闵恩泽说。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李成岳曾参与闵恩泽主持的“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与反应工程”。在共事过程中,李成岳强烈感受到闵恩泽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奋斗不息的献身精神在闵先生身上非常突出”。
  石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何鸣元院士与闵恩泽相识30余年,上世纪80年代他始任石科院基础研究部主任时,闵恩泽对他提出明确要求。“过去我们做研究强调自己兴趣,但闵先生要求我们把自己的兴趣融入到国家和中国石化的需求中。”

[1]  [2]  [3]  [4]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学者介绍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