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资讯中心
|
科学研究
|
群英聚首
|
会展信息
|
产业发展
|
新闻
|
学术会议
|
学科简介
|
学者介绍
|
论文
|
专家学者-个人网站
|
研究成果与合作
|
招聘
|
基金申请专题
搜索:
请选择分类
表征技术
学科简介
学术论文
科教新闻
学者介绍
研究群体
学科综述
|
高分子化学
|
高分子物理
|
高分子工程
|
通用高分子
|
功能高分子
|
分子表征
|
结构表征
|
性能表征
|
模拟技术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论文
>
高分子物理
> 聚甲亚胺(PAM)刚性链端基对尼龙阻聚影响的研究
聚甲亚胺(PAM)刚性链端基对尼龙阻聚影响的研究
聚甲亚胺(PAM)刚性链端基对尼龙阻聚影响的研究
资料类型:
GIF图片格式
关键词:
聚甲
亚胺
PAM
刚性链
端基
尼龙
阻聚
影响
研究
资料大小:
所属学科:
高分子物理
来源:
来源网络
简介:
张胜文,瞿雄伟 (河北工业大学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天津,300130,E-mail:xwqu@263.net) MC尼龙具有高强度、高模量和化学稳定性等优良性能,可广泛的应用于汽车工业、机械设备、电子电器等领域,特别适合用于大型的以及与金属衔接的制品的制造。但是,在干燥的条件下,MC尼龙铸件较脆,且冲击强度差[1]。为了进一步改善其性能,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把聚甲亚胺刚性链(PAM)加入到尼龙基体中成功地合成了PA-6/PAM分子复合材料,其机械性能、热性能明显优于单一的尼龙工程塑料。但是在合成PA-6/PAM分子复合材料的反应过程中,发现聚甲亚胺刚性链的加入对己内酰胺的聚合产生一定的阻聚影响,这在以前的文献中并未明确提出,为了探明其阻聚机理,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复合材料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最终得出结论:增强相刚性链PAM的醛端基与己内酰胺聚合引发剂NaOH之间存在反应[2],从而消耗掉了一部分引发剂,对整个反应体系产生阻聚影响。 消除以上阻聚影响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是单纯的增加NaOH的量,从而把PAM消耗掉的引发剂补足,以使聚合反应顺利进行。由于NaOH损耗量难以准确计算的,而其用于聚合的量的多少对聚合材料的最终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这条途径不太容易实现。另一条途径就是改变合成聚甲亚胺的单体的原始配比,以减少醛端基在最终形成的刚性链分子中的含量,从而减少聚甲亚胺对NaOH的消耗量,从而达到消除阻聚影响的目的。 Fig.1是醛/胺比不同时得到的聚甲亚胺的红外谱图的局部放大。由于两者的醛/胺比值不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当醛/胺比值为1时,在Fig1-a中的1687cm-1附近的C=O键伸缩振动吸收峰虽然已经很小,但是还能明显看到;然而当醛/胺比值小于1时,在Fig1-b中相应的位置上C=O键伸缩振动吸收峰已经基本消失。由此可以判定,当微量改变合成聚甲亚胺的单体的原始配比后,可以大大减少醛端基在刚性链中的含量。从而降低其阻聚影响。 当然,改变聚甲亚胺单体的原始配比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PAM的分子量,而且会间接的影响到尼龙基体的结晶度, 所以要通过试验得到满足性能要求的醛/胺配比。 为了消除PAM阻聚对复合材料的性能的影响,我们以五分钟聚合为标准,采用不同的 醛/胺比值,从1~0.95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在醛/胺比值不同的情况下合成复合材料,得到材料的力学性能变化如Fig2、Fig3所示: 从Table1中可以看出,随着醛/胺比值变小,尼龙的结晶度和PAM分子量都变小,使得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提高,抗拉强度略有下降[3]。 从以上实验数据可以得出,,通过改变醛/胺单体的原始摩尔比,在一定程度上消除PAM醛端基对复合材料的影响,在复合材料拉伸强度下降不大的情况下,其冲击强度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聚甲亚胺,铸型尼龙,醛/胺摩尔比,原位聚合 参考文献 [1] 高建国, 陈雨萍, 何嘉松, 王有槐. 塑料, 2000, 29(6): 36~40,41 [2] 徐寿昌主编. 有机化学.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3] Shigeyuki Ueta, Takeya Sakamoto, and Motowo Takayanagi. Polymer Journal, 1993, 25 (1): 31~40 致 谢 本课题得到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No.013604111)以及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No.203019)项目资助。
上传人:
上传时间:
2006-08-10 14:45:20
下载次数:
7597
消耗积分:
4
立即下载:
好
1人
中
1人
差
1人
友情提示:
下载后对该资源进行评论,即可奖励
2
分。
报告错误:
1.下载无效
2. 资料明显无价值
3. 资料重复存在
相关评论
共有
0
人发表评论
更多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无法发表评论,请首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资源由网友推荐,来自互联网,版权属于原版权人,如果不慎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撤除。本站中各网友的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
最新上传资料
·
Universal Dynamical Onset in ...
·
RSC Advances-An Unusual Sphe...
·
小角中子散射技术及其在大分子结...
·
Neutron Total Scattering Inve...
·
Living Supramolecular Polymer...
·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
·
Zero internal concentration p...
·
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
·
Homopolymer and Random Copoly...
·
聚合物多元醇黏度的研究
·
Hydrogen bond cross-linked su...
·
Intermolecular Hydrogen Bondi...
·
Synthesis of poly(arylene ben...
更多>>
热点资料
·
碳纤维用聚丙烯腈原丝纺丝过程中...
·
PET/PC共混体系中增容作用的研究
·
共聚甲醛的热稳定性及降解动力学...
·
聚甲醛高效抗氧剂研究
·
固相力化学改性聚甲醛的研究
·
长玻纤增强尼龙66复合材料界面纳...
·
小粒径AIM粒子对PVC/AIM共混物...
·
几种填料对沥青的动态力学性能的...
·
在线流变测量与挤出加工应用
·
超临界co2高速膨胀法制备聚乙烯...
·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形貌研究
·
PMIA纺丝溶液的流变性能研究
·
碳纳米管对聚醚酯弹性体结构和性...
更多>>
相关资料
·
HPAMAM/PMMA composite electr...
·
Preparation of near-infrared ...
·
有机化学全英文教学模式的探索与...
·
Adsorption kinetics and therm...
·
定向Fe3O4-GNS/BMI耐磨复合材...
·
热塑性聚酰亚胺/二硫化钼工程塑...
·
Single-chain mechanics of pol...
更多>>
互联网站:
中国塑料技术网
|
中国流变网
|
中国化学仪器网
|
化学化工论坛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商业合作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建议投诉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7 Polymer.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聚合物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