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主要研究成果为:
1、高分子链静态和动态行为的图形理论
推广并建立“高分子链的静态和动态行为的图形理论”, 将各种复杂的拓扑和共聚结构高分子链的构象统计和粘弹性的分子理论归结为对其拓扑图形的简单图形操作,并可获得具有复杂拓扑结构的均聚和共聚高分子的重要物理行为,如,应力松弛模量、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回转半径及其分布等。同时,图形理论还使得对不同拓扑结构的高分子链的粘弹性和构象统计理论处理具有统一、完美的形式。采用图操作方法还获得了许多前人所未能获得的新结果。这项研究历时16年,曾于1985年或中国化学会首届“青年化学家奖”。
2、研究高分子固体的结构、有序度和分子运动相关性的转子同步NMR新方法
采用射频脉冲与转子同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研究高分子固体的结构,取向和分子运动的相关性的三项新的实验方法(EISS、2D-EISS 和 3D CORD)。这个独一无二的方法可一举获得关于高分子固体材料内部的链结构、凝聚态结构及动力学的信息,以及其间的相关性,为从微观角度研究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相关性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手段。迄今,尚无其它的实验方法可取代。这些工作均以杨玉良为第一作者在《J. Chem. Phys.》、《Macromolecules》和《Chem. Phys. Lett.》上发表,并获得广泛引用。在93和94年由Academic Press与Cambridge Univ. Press出版的两本有关高分子固体NMR的权威性专著:V. J. McBrierty, L. J. Packe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n Solid Polymers, Cambridge Univ. Press, Cambridge, (1993)和 K. Schmidt-Rohr, Multidimensional Solid-State NMR and Polymers, Academic Press, NY, (1994)对这些新技术均以专门的章节进行全面介绍。而且,这些新方法也成为Spiess教授研究小组获1987年10月DFG颁发的Leibniz奖的主要内容。
3、液晶的分子场理论和PDLC材料
结合高分子包埋液晶(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 PDLC)材料的开发开展了 关于表面校列、液滴指向矢构型、Frederiksz转变等液晶小体系物理行为的分子场理论研究。建立了高分子/液晶复合体系的统计力学理论。进而,又发展了高分子/液晶相界面、相分离动力学的统计热力学理论和外场存在下的高分子/液晶的相平衡统计力学理论。并成功开发了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PDLC材料。这些研究工作分别发表在《Macromolecules》、《Phys. Rev. E》、《Polym. J.》等刊物上发表,并曾两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IUPAC PLC(1994.9北京)和Prog. in Polym. Chem. Phys.(1994.5德国Mainz)]上作大会特邀报告并作为一次国际会议[PPS-12(Sorrento,Italy)]分会场的Co-Chairman。也曾获国家教委“霍英东研究二等奖”,“光华三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视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8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4、提高活性自由基聚合反应的速率
活性自由基聚合工业化的最重要的障碍是其极慢的聚合速率。
5、高分子复杂流体的图样演化动力学
多相高分子和液晶复杂流体的静态和动态流变行为、时空图样生成和图样的临界动力学等是高分子科学和凝聚态物理的交叉研究领域。其既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对新材料的开发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杨玉良课题组阐明了:高分子固有的粘弹性将严重地抑制相分离的发生;高分子的粘弹性反差是导致“反转相”的起因;切变流动下液晶高分子的Director Tumbling and Wagging的理论诠释和控制方法;为高分子新材料的分子工程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J. Chem Phys.》、《Phys. Rev. E》和《Macromolecules》等刊物上发表。
6、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研究工作
组建了“上海市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中心”(总投资人民币5000万元)并任主任。进而开发成功了:“BS-98水基柔性建筑防水涂料”,产业化两年多来已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一种AAS树脂合成的新方法,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数字化时间分辨SALS仪和偏光显微图象分析仪及其软件系统,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系列绿色化学建材,2000年已产业化,总投资2000万元;新一代膜式人工肺,2000年已产业化,总投资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