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16聚烯烃新技术与应用发展论坛在宁波隆重召开
2016-11-21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周刊

11月18日,“2016聚烯烃新技术与应用发展论坛”第二天议程精彩继续


科莱恩化工(中国)有限公司  黄新汉

跨国公司如今也在为中国国内聚烯烃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来自科莱恩化工(中国)有限公司的黄新汉先生指出,催化剂是生产高端聚丙烯的核心,目前国内高端专用料仍然以进口为主,大约80%都是依赖进口。这是因为生产专用料受很多因素制约,比如:专用料的技术要求高,大多数生产商都是最近几年才开工,经验相对欠缺;专用料的消费者主要位于沿海一带,而很多新的产能却集中在内陆地区(新疆和内蒙古),因此造成运输成本高。黄新汉还指出,专用料年均需求增长率预期在8%左右。

据黄新汉介绍,科莱恩的PolyMax是生产高端聚丙烯专用料的催化剂,具有高度优化的高活性和极好的颗粒形态,适合气相聚合工艺。


陶氏化学弹性体部门技术应用开发工程师  明明

陶氏化学弹性体部门技术应用开发工程师明明介绍了聚烯烃类材料的相容剂—INTUNETM 烯烃嵌段共聚物,这款共聚物能使产品具有更好的柔性和韧性,实现聚丙烯与聚乙烯层间的良好结合、聚丙烯与极性聚合物层间的良好结合。


松原中国区青岛灏龙松原化工有限公司销售经理  张志龙

松原中国区青岛灏龙松原化工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张志龙从松原的企业变革历程分析了全球聚合物添加剂的进展。他介绍说道,全球聚烯烃持续增长高于平均GDP的增长,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引领着全球聚烯烃市场的增长。而聚合物的生产驱动抗氧剂需求的增长,未来五年,中东、中国和印度是抗氧剂需求增长的重要区域。同样,下游应用驱动了光稳定剂需求的增长,在未来十年将呈现均衡性的增长。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程塑料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孙文华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程塑料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孙文华讲解了后过渡金属配位乙烯聚合制备高度线性聚乙烯和聚乙烯弹性体的历程。分析了世界α-烯烃用途和用量,为与会代表介绍了燕山研究院的五百吨乙烯齐聚制备α-烯烃中试装置的情况。

孙文华指出,后过渡金属催化乙烯聚合的致命缺点在于会升高反应温度,催化体系中会出现更多齐聚物,而且催化活性会快速降低。


上海化工研究院聚烯烃催化技术与高性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曹育才

高性能催化剂是聚烯烃材料的核心。上海化工研究院聚烯烃催化技术与高性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聚烯烃催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级高工曹育才在报告中指出,2015年全球聚烯烃消费达到1.51亿吨,更优成本和高性能是聚烯烃工业追求的目标。作为聚烯烃催化剂类别之一的单活性中心催化剂可制造具有特定结构的高性能聚合物,能够发展新的聚合物应用领域。曹育才指出,构建单活性中心催化剂的化学基础之一是配体合成化学,现在关键配体的合成化学包括:取代环戊二烯及其桥连配体;取代茚及其桥连配体等,构建单活性中心催化剂的化学基础之二是催化化学。  


北京燕山石化高科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创新中心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  马海霞

北京燕山石化高科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创新中心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马海霞介绍了育秧盘料、管材板材、汽车料、医用料、低热封薄膜料及发泡料等方面的新产品。还详细介绍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是粘均分子量超过150万的线型聚乙烯。

她指出UHMWPE的加工难点有几个方面:一是其熔体表现为高粘弹体;二是临界剪切速率低,易熔体破裂;三是摩擦系数很低,易进料打滑;四是热性能较差,成型温度范围窄。因此,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成型加工极为困难,长期以来国内外只能采用模压法或柱塞推压间歇式生产板材等简单制品,生产率低下,产品单一,限制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应用。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姜其斌

聚烯烃材料应该广泛,近年来轨道交通线路减振降噪聚烯烃材料的研究与工程化应用有很大发展。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姜其斌在会议上指出,减振降噪聚烯烃材料具有安全性高、寿命长、可设计性强、轻量化和低成本等显著优势。其发展趋势有四个方面:一是新材料与其他新技术深度融合,形成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的发展态势;二  是新材料上下游产业结合更紧密,产业呈横向扩散和互相包容趋势;三是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加速研究成果产业化;四是新材料产品开发和应用联系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更注重与资源、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陈延安

聚烯烃在汽车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当下汽车轻量化趋势下,车用聚丙烯改性材料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金发科技股份发展方向包括几个方面:聚丙烯轻量化技术;聚丙烯低散发技术;聚丙烯美观技术和降本方案以及车用材料烯烃化。同时,他指出聚丙烯材料轻量化实现方式有薄壁化、低密度和微发泡等。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