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打造更加环保的电子设备,研究人员们设想了一种可以完全回收的“电子皮肤”。而且即便被撕裂,e-skin也能够自我修复。据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所述,该设备本质上是一片装有传感器的薄膜,能够测量压力、温度、湿度、以及气流。该薄膜由是三种现已商用的化合物、以及纳米银颗粒混合而成。
如果给“电子皮肤”划了一刀,两侧流出的化学物质即可自行“恢复如初”。即便表面破损,也可以将薄膜丢进溶液中,让材料重新“液化植皮”。有朝一日,这项技术或被用于假体、机器人、或智能织物上。
实际上,全球有许多实验室都在开发电子皮肤。比如一支欧洲研究团队就开发出了一种允许用户通过磁铁来操纵(而不接触物体)的方案。此外,日本也有一项将智能衬衫变为电子游戏运动控制器的技术。
图1:完全可回收的可塑性电子皮肤
不过最新研究成果的特殊之处,就是它可以回收再利用:以美国为例,仅在2014年,该国就创造了160亿磅(近726万吨)的电子废弃物,而所有这些电路板、晶体管、硬盘,都含有必须妥善处理的有毒化学物质。
图2:薄膜纯度和导电特性
研究合著者、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机械工程助理教授肖建亮表示:这种特殊的设备不会产生任何废弃物,我们想让钉子产品变得更加环保。
图3:左上为循环回收过程示意图
即便“电子皮肤”严重受损,也可以通过“循环解决方案”来回收利用:溶液可以将基质分解为小分子,让纳米银离子沉入底部,然后所有材料都可以被重新利用来制造另一片功能性电子皮肤。在140℉(60℃)的情况下,完整回收耗时30分钟左右;如果在室温下,则需要10小时。相比之下,材料“自愈”的速度要快很多 —— 室温下不到半小时,60℃下只需几分钟。
图4:上部为电子皮肤设计示意图
这种电子皮肤并非十全十美,它虽然柔软,但不像人类皮肤那样富有弹性。教授表示,他和同事们正在努力提升设备的可扩展性,以便更轻松地运用到假肢或机器人的制造嵌入。
不过最让他们激动的,还是这项研究的环保特性:“我们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环保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为了自己和下一代,都必须确保自然安全”。
- 福大杨黄浩教授/张进教授、福医大附一医院吴巧艺主任医师 AFM:氧化应激驱动的多模态抗菌电子皮肤贴片用于慢性伤口实时监测与治疗 2025-02-24
- 中国科大龚兴龙教授团队 JMCC 封面论文:一种柔性防护电子皮肤 2025-01-20
- 中国科大龚兴龙教授团队 ACS Nano:透气、可拉伸、可回收的纤维素气凝胶电子皮肤器件 2025-01-16
- 北京化工大学杨丹教授 Nano Energy:基于强界面结合力的自供电整体自愈合介电弹性体致动器 2025-04-22
- 武大陈朝吉/余乐、武工大谌伟民 AFM:铁-纤维素羧基配位化学耦合多功能聚合物凝胶电解质助力耐受极端环境水系锌离子电池 2025-04-16
- 北航岳永海教授、郭林教授团队 Chem. Soc. Rev.: 超硬共价键材料的自愈合行为 2025-03-26
- 南理工傅佳骏/徐建华团队 AFM:可持续电容传感器材料新突破!兼具高韧性和解聚合闭环回收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