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纳米药物作为肿瘤递送的重要方式备受关注,但其疗效仍不足应用于临床。由于肿瘤的异质性,球形纳米药物便于穿透肿瘤和快速分布,滞留性却不佳,而高横纵比的纳米纤维有着良好的肿瘤滞留和细胞摄取效果,但往往难以穿透到肿瘤深部。因此,可形状转化的纳米药物正成为改善癌症治疗的一个很有前途的研究方向。
近期,四川大学高会乐教授课题组在这一领域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分别利用酶响应和光响应两种策略设计了一系列由球形变纤维的智能形状可转化纳米递药系统。(Adv. Funct. Mater. 2021, 1, 2007149; Adv. Funct. Mater. 2019, 29, 23; J. Control. Release 2020, 321, 589; Acta Pharm. Sin. B 2020, 10, 2348.) 最近,高会乐教授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相关综述性文章。
该综述从循环、分布、瘤内穿透、细胞摄取、胞内递送等方面阐述了不同形状之间性质的差异,又根据响应刺激的不同,分别从内源性刺激(酶、pH、GSH)和外源性刺激(光、温度、活性氧)将现有形状转化纳米策略进行总结。受到刺激后的纳米粒,发生智能性的形状改变,从而增加肿瘤部位的摄取与滞留,提高药物的抗肿瘤效果。综述的最后还对目前形状转化纳米递药系统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潜在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的讨论,为以后的研究方向提供了一些思路。
图1 形状转化纳米粒用于抗肿瘤药物递送
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DOI: 10.1002/adfm.202009765,IF=16.836)。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的资助。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19级硕士生贾文锋和王宇珊为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是高会乐教授。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2009765
- 华中科技大学杨光教授团队在新型多功能介入栓塞材料的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2021-02-25
- 苏州大学汪超教授课题组:生理信号触发形成的红细胞凝胶用于肿瘤光消融和增强癌症免疫治疗 2021-02-25
- 东北林业大学贾涛副教授和赵修华教授《CEJ》: 近红外有机光热试剂的研究进展 2021-02-25
- 四川大学高会乐教授课题组Adv Sci综述:脑靶向传递系统的再审视-CRITID级联传递策略 2021-02-27
- ACCOUNTS CHEM RES 封面论文:“ 纳米-生物系统交互作用:从肿瘤纳米药物到癌症的早期诊断” 2021-02-02
- 中科大王育才/华南理工王均《Adv. Mater.》:主动调控纳米蛋白质冠实现肺炎的精准治疗 20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