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国内博士后培养再起航遭遇质的尴尬
2012-09-26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博士后 培养
 
流动站不够流动
 
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是活跃学术氛围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此方面,国外同行做出了很多工作。
 
仅以欧盟为例,1996年,欧盟就设立了居里夫人奖学金,每年资助约3000名博士后,去母国以外的欧盟国家的科研机构学习;2007年,欧盟再次投入近50亿欧元,推出玛丽·居里夫人行动计划,其中包括提供5年经费帮助其他国籍博士在欧洲创建自己的研究团队。
 
然而相比之下,中国特色下的博士后制度正遭遇着博士后国际交流不够广泛、留学回国和外籍类型的博士后偏少的尴尬。
 
张文栋表示,我国博士后国际化程度偏低缘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研究环境和研究条件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资助力度比较低,导致对优秀的国际青年人才吸引不足。
 
可事实上,博士后的国际化程度对其培养意味深长。邱勇一针见血地指出,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博士后将成为各国占领世界制高点的重要人才资源。“这样解释,如果在中国培养一个外籍学生,他可能一生都会对中国充满感情。”孙世刚说,“博士后是高端人才,许多外籍博士后回国后身居要职,将对中国的发展起到战略性的影响。”
 
“我国的博士后制度能不能设立一个像洪堡、富布莱特这样的计划,引进一些国外高端人才来中国学习一段时间?”孙世刚说。他曾带过一名英国博士后,学生归国后在国际性的杂志上发表对中国的看法。
 
张文栋建议,有关部门可以选择一些优势单位进行重点支持,进一步改善我国博士后流动站的科研和工作条件,提高科研支持力度和生活待遇,适当增加博士后研究人员的选题自由度等,以此吸引国际化人才。
 
囊中羞涩致动力缺乏
 
为什么我国高校博士后流动站难以吸引优秀的博士生?更多的人把矛头指向了经费与待遇问题。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博士后培养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和合作导师经费,特别是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支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分5万元、8万元两档,最高的特别资助也只有15万元。“目前的经费对于培养博士后仍显不足。个别单位博士后人员对经费支配权还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很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深入研究。”张文栋说。
 
有专家表示,国内博士后的工资还不如普通本科生,出国做博士后薪水却能养活一家人,这成了当下我国博士后待遇的写照。“当初诱人的博士后待遇——两房一厅,解决配偶的工作调动,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涨船高’,高校甚至取消了解决配偶工作的优待。”
 
对此,也有人坦言,如何为博士后安心科研提供稳定的物质与精神的制度保障,已经成为摆在国家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经费来源多元化是博士后培养制度改革的必经之路。”孙世刚说。在这个问题上,早在2年前,南京大学博士后培养经费已改变为国家、地方政府、学校、博士后合作导师及委托单位共同承担。
 
张文栋建议,博士后在出站时,站内能够对其科研成绩和水平等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接收单位可参照此评价给予其适当的职称或职位。对此,清华已先行一步,从2008年起,清华为在站的二期(站)博士后进行副高职称评审,得到博士后们的一致好评。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