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高分子系彭慧胜教授课题组通过一种叠加织物电极的新方法,成功制备出织物太阳能电池,这类电池可以编到各种织物中(图1),为实现可穿戴电子设备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该项最新研究工作在线发表在国际化学领域权威期刊《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上(链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ge.201402561/abstract)。该论文发表后被Angew. Chem. Int. Ed.评为“Hot Paper”, Angew. Chem. Int. Ed.还以“Wearable Solar Cells”为题进行了专门的新闻发布(链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002/(ISSN)1521-3773/homepage/press/201418press.html),这也是该课题组继2013年12月关于可拉伸线状超级电容器被Angew. Chem. Int. Ed.专题新闻发布后,再度获此殊荣。
2014年5月30日,《科学》(Science)杂志进一步以“Weaving solar energy into fabrics”为题对这项研究工作进行了专门报道(链接: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4/6187/twil.full#compilation-1-3-article-title-1),全球多个学术和公共媒体亦对此项工作进行了报道。
可穿戴设备是当今电子器件的主流发展方向,这类电子器件除了满足自身的功能外,还需具备质轻、柔性、可编织性等功能。近年来有许多制备线状微型太阳能电池的尝试。与传统平面状结构相比,线状器件具有质轻和可编织的优势。这些线状器件可以通过纺织技术编织到各种织物中。但是,如何将这些线状太阳能电池编成织物仍然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因此,发展新的方法来实现可编织太阳能电池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图1.(a) 编入织物中的太阳能电池 (b)点亮发光二极管的织物太阳能电池
彭慧胜教授课题组在前期线状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他们巧妙地叠加织物电极直接制备出织物太阳能电池。具体的构建方法总结为:首先,将光活性物质吸附到钛丝织物上作为工作电极;其次,由具有优异力学和电学性能的取向碳纳米管纤维成织物作为对电极;最后,叠加两个织物电极,加入电解液后封装得到织物太阳能电池。
- 东华大学俞建勇院士/李发学教授/高婷婷副教授 ACS Nano:用于大规模、低成本、高效太阳能海水淡化蒸发器的全纤维素基芯吸织物 2025-03-11
- 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 Ray H. Baughman 院士团队 Science:无芯轴制备大弹簧因子人工肌肉 2025-03-10
- 江南大学殷允杰团队 CEJ:集成动态热致变色和可逆水传输到分层设计的织物中 - 用于自适应个人热管理 2025-02-26
- 南科大何凤教授、华科大邵明教授 Angew:新型柔性连接电子受体助力高性能可拉伸有机太阳能电池 2025-03-13
- 西工大刘剑刚教授团队 AEM:控制第三组分分布实现高性能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 2025-03-10
- 南科大郭旭岗/冯奎/廉卿团队 Nat. Mater.:基于氰基功能化n-型高分子半导体电子传输层的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2025-03-05
- 复旦大学彭慧胜教授课题组招聘博士后 202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