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软物质化学重点实验室邹纲副教授课题组在螺旋共轭聚合物的可控合成与应用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首次通过磁场和线偏振光辐照成功实现了螺旋聚二乙炔组装体的可控合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9月23日出版的 naturecommunications上。论文的第一作者为课题组的博士生许洋洋。
手性现象普遍存在于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领域。螺旋共轭聚合物具有独特的光学和电磁学特性,在手性分离、显示材料、不对称电极、及生物医药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新的不对称合成方法和技术不断发展,由手性单体的聚合、非手性聚合物的手性修饰发展到手性模板控制聚合和超分子组装等。能否实现由非手性的单体出发,不加入任何手性添加剂的情况下高效选择性合成螺旋共轭聚合物仍然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众所周知,1845年faraday发现了著名的法拉第效应,即当线偏振光在非手性的介质中传播时,若在平行于光的传播方向加一个强磁场,则光的振动方向将发生旋转。与法拉第效应不同,磁圆二色性效应是源于在外磁场下物质对于左、右旋圆偏振光的吸收不同。显然,与圆偏振光不对称诱导聚合机制类似,如果一个光化学反应在特定方向的线偏振光和磁场的控制下也会出现手性选择性。
针对这一挑战,该课题组首次在磁场下加入与磁场方向平行或反平行的线偏振紫外光辐照聚合,实现了螺旋聚二乙炔组装体的可控合成:制备的聚二乙炔组装体cd信号与磁场强度成正比,且改变磁场与线偏振光方向夹角,能得到相反cd信号的螺旋聚二乙炔组装体。研究人员利用这一体系,初步探索了其在可视化识别氨基酸对映异构体方面的潜在应用。该研究成果为由非手性单体出发制备螺旋共轭聚合物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并能对探索生命科学中的手性起源问题提供参考和启示。
上述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 郑大李占伟教授团队 Nano Lett.:Janus粒子自受限自组装构筑强圆二色性纳米螺旋阵列 2025-03-25
- 宁波大学陈重一教授 ACS Macro Lett.:基于螺旋结构聚氨基酸的强力生物粘合剂 2025-03-07
- 上海交大赵慧教授、朱申敏教授团队《ACS Nano》:仿生手性螺旋结构触发的“生物活性”治疗性接触镜用于角膜损伤快速修复 2025-03-01
-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韩艳春团队 AFM:弹性体基体中构建连续共轭聚合物网络 - 实现高拉伸性与高电学性能兼得 2025-03-25
- 南科大冯奎、郭旭岗/海南大学陈志才 Angew 综述:高性能有机电化学晶体管共轭聚合物的分子设计策略、应用和前景 2025-01-09
- 华南理工大学郭子豪课题组 AFM : 具有超低阈值电压的n型有机电化学晶体管 2024-11-01
- 中科大闫立峰教授团队 Macromolecules: L-赖氨酸在温和条件下与CO2聚合制备荧光聚脲 2025-04-04